看懂上海:上海人的西餐2014-03-09 看看新聞網 ![]() “海派西餐”,分為法式、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幾大流派,其中俄式的更是因為經濟實惠,在上海十分受歡迎,最有名的就要屬“羅宋湯”了。當年,“霞飛路”(現在的淮海路)上的很多西餐廳,其實都是俄式的,以至于南昌路上的公寓房外國租客,以羅宋人居多。 上海開埠后,西方文化逐漸開始影響上海,西菜館也隨之在上海開立。據文獻記載,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館,是位于福州路的“一品香番菜館”——為什么叫“番菜館”,原來,當時的西菜又稱為“番菜”,“番”,在中文里本就有外來的意思。 雖然在當時,吃西餐是非常時髦的生活方式,但是中國人一開始難以適應西菜的烹飪方式,就比方說,這半生半熟的牛排。上海西餐于是便汲取各國西餐的精髓,而逐漸形成了法式、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幾大流派:法式注重用料和精致;英式注重調味;意式注重原汁原味,各有各的特色。 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發生后,大量俄國難民涌入上海,這些上海白俄被上海人稱為“羅宋人”,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一帶開設了大大小小40余家俄式菜館,它的“一菜一湯”(即羅宋湯、面包加黃油),因經濟實惠瞬時風靡上海。 1937年前,上海有西菜館達到了200多家,尤以霞飛路和福州路最為集中。其中福州路(舊稱四馬路)更是因此被稱為“四馬路大菜”。當時,有名的西餐館有“紅房子”、“德大西菜館”、“凱司令西菜社”、“蕾茜飯店”、“復興西菜社”和“天鵝閣西菜館”等。 “紅房子”、“德大”、“凱司令”這些都太有名氣了,現在依然在經營,就不多介紹了。“蕾西飯店”在哪里呢?南昌路、陜西南路口,現在那一片都拆掉了,過去它叫“蕾西西菜社”,儂看,連名字都很有上海味道,不叫“西餐”,而叫“西菜”。我只聽爹爹說起過,這家的葡國雞很有名,還有金必多湯——Comprado Soup!西餐館子里賣的“奶油雞絲鮑魚鴿蛋湯”,或“雞絲火腿魚翅湯”,都是“金必多濃湯”的不同版本。 Comprador,即“買辦”。買辦者,中西商人之中間人也,上海人(至少在餐館里)稱“金必多”,北方人則叫“康白度”,魯迅曾經用過一個筆名,就叫“康白度”。不管是“金必多”,還是“康白度”,都跟錢有關(胡蘿卜象征“多金”)。至于其原始出處,當然不會是賭場,虞洽卿路(西藏路)的“晉隆”是一說,也有說是福州路上的“一品香西菜館”。 上海解放前后,是上海西餐的一個轉折點,大量西餐館陸陸續續關門,僅黃浦區一區,在公私合營后就只剩下了18家西菜館。加之當時物資匱乏,對平民百姓來說,“開洋葷”并不是一件常事。但上海人不論是出于對西餐的熱愛,還是對老生活的懷念,仍然想盡辦法,在這艱難封閉的年代吃西菜。 一種方法,就是用各種本土食材,來代替西洋進口食材,如用大閘蟹代替海蟹;用自搟的蘇打餅干末,代替面包粉等。西餐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更是徹底被取消,紅房子被迫更名為“紅旗飯店”,賣起了中式食堂菜。 改革開放后,上海正宗的西餐館數量陡然增加,真正做海派西餐的餐廳日漸減少,如天鵝閣、復興西菜社、蕾茜飯店等,都在上世紀90年代關閉了。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正宗西餐館在上海開設,海派西餐館便更加式微,現在所剩的也就只有德大西菜社、凱司令西菜館、紅房子西菜館等幾家了。但是,蘸辣醬油吃的炸豬排、羅宋湯、土豆色拉等,仍被認為是“老上海”的味道,卻是飛進了尋常上海人的家中。 上海羅宋湯 上海的羅宋湯,雖說源于俄國的羅宋湯,但是味道、做法完全不同。因為,俄式羅宋湯里的紅菜頭,并不適合在上海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種植,且上海人不習慣羅宋湯酸酸的味道,故而上海人用卷心菜替代了紅菜頭,用番茄醬調制湯色,并且增加甜味。 上海羅宋湯的一般做法,是先將番茄醬用油炒制,以去掉酸味,再加入白砂糖,從而達到酸中帶甜的效果。有些做法還會以牛肉湯為湯底,并加入紅腸、洋山芋等材料。 再考究一點,還有一道關鍵工序:“著膩”。中式“著膩”用的是生粉,西式“著膩”就要復雜得多:要先用少許精致油、或橄欖油起鍋,慢火中放入干面粉,需要極大耐心地緩緩拌炒,直至色澤微微變棕——“著膩”出來的羅宋湯是濃湯,更有口感。 在上海,羅宋湯尤以德大西菜社和天鵝閣等的著名。到了午后,總有打扮得體的上海老太太,在家人或小姐妹的陪伴下,到德大吃碗羅宋湯,嗲悠悠地說些老故事。 當然,隨著羅宋湯之后日益家常化,羅宋湯的做法在上海民間,也就隨著家庭的口味千變萬化了起來,我姆媽就是歡喜“鉆研”羅宋湯的高手,她還有不少訣竅,比如,“不能用番茄沙司,一定要用番茄醬”,“番茄醬最好再要油里炒一下”,現在她流行在羅宋湯里放少許辣醬油來調味——果然,味道變得更鮮。 上海炸豬排 上海炸豬排的做法,改良自奧地利國菜維也納炸牛排,而炸豬排與牛排不同,它顯得更加市井。炸時要裹上面包粉,外脆里嫩,但又不會十分油膩。在物資緊缺的年代,上海人還會用蘇打餅干,自己將其搟碎來代替面包粉,也別有一道風味。 切豬排的時候,一點不費勁。“懂經”的人知道,要切成長條吃,吃一點切一點。年紀大的老上海,吃三分熟的菲利牛排,還生怕吃壞肚子,但是吃炸豬排就很放心,這味道有一種家的親近感。難怪一些老華僑說,跑到紅房子或者新利查,吃到那酥脆香嫩的炸豬排,才真正感覺回到上海了。 說到炸豬排,就一定要提一提,上海產的黃牌辣醬油,“吃炸豬排蘸辣醬油”,這也是上海獨一無二的吃法,而上海辣醬油的口感與原料,也有別于原產地英國的喼汁。 醬油其實并不是醬油,在上海,辣醬油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西餐廳推廣到其他食品。首先生產辣醬油的,是梅林罐頭有限公司(1933年),使用梅林牌金盾商標;1960年,梅林罐頭有限公司的辣醬油產品線,移交泰康食品廠生產,更名為“上海辣醬油”,改用金雞牌;1990年又改為泰康黃牌、泰康藍牌兩種。 上海色拉 洋山芋色拉,一般稱作上海色拉,做法通常是用切丁的煮熟馬鈴薯和切成了小方塊的紅腸,以色拉醬拌勻,再配以碎蘿卜末、豌豆丁等突出色彩的對比。現在,上海色拉所用的色拉,都是能在超市購買到的現成的色拉醬。然而,更為精致的做法,是將色拉油、蛋青、蛋黃醬,進行長時間的攪拌,這樣人工調制出的色拉醬,味道自然是不言自明了。 土豆色拉看似平凡,其實很難做,做關鍵是土豆的口感,還有醬料。土豆色拉吃起來界于“塊”與“泥”狀之間,口感非常細膩。有歐洲的朋友曾對我說,來到上海生活,發現上海人家庭里做土豆色拉的水準,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實際上,“海派西餐”還有許多著名產品,如今,它們雖然有個洋里洋氣的外國名,其實卻是正宗的“上海制造”。 比如,老大昌的拳頭產品“拿破侖蛋糕”,法國人都未必知道。它是一種千層餅,層層疊疊之間鋪著鮮奶油和核桃仁,是正宗的上海師傅所創,與拿破侖沒有一點一滴的關系——現在倒好,因為掛了一個外國名字,所以可以騙騙不懂上海的“野人頭”,有些店賣得還特別貴。 還有就是“烙蛤蜊”,最早是由紅房子的主廚俞永利在法式名菜——烙蝸牛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1946年后,法國蝸牛逐漸斷貨,紅房子欲圖想出新品種以取代蝸牛,最終在多次試驗下,本土貝殼類海鮮蛤蜊被選中了。法國總統蓬皮杜訪滬時也曾品嘗這道菜肴,并稱其為中國人發明的法國菜。 這就是“上海人的西餐”,特點就是無所謂法式、英式、德式,什么好吃就煮什么,西餐中吃,真正的“洋為中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