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顏氏家訓》談家風學風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張利國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無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無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的建設和傳承。家風作為一種言傳身教的力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良好家風的共同特點是,崇德向善,明理知恥,講求禮義。家風建設最終要落實到個人修養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可見修身的重要性。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三嚴三實”將“嚴以修身”放在首位,可見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 《顏氏家訓》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在歷史上影響很大,享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美譽。作者顏之推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吾家風教,素為整密”。因此將自身的立身、處世、治家、治學的經驗,傳給后世子孫,希望對子孫有所幫助。《顏氏家訓》旨在“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世人。”“德行、書翰、文章、學識”是顏氏家族歷代傳承不衰的家風和學風。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特別注重家風和學風建設。認為治家和治國同理,一定要賞罰分明。父母兄長要“以行為教”、“以學為教”、“以身為教”。讀書治學是為了開發心智,提高認識,彌補不足,行道利世。 家風 在教子方面,顏之推認為要從胎教開始,古代圣賢君王無不重視胎教。周朝“三太”太姜、太妊、太姒是胎教的典范。教子嬰孩是傳統家教的共識,在孩子尚未懂事時,就要對其進行孝、仁、禮、義等方面的教育。該做的讓孩子去做,不該做的要堅決制止。“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否則“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秉性形成后,不良習氣就很難改了。 關于家庭內部關系的處理。顏之推認為家庭要和睦。夫婦、父子、兄弟、妯娌相處融洽是家族興盛的基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是治家的基本原則。“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父子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過分親昵容易產生怠慢之心,不拘禮節就不易做到父慈子孝。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情同手足。兄弟之間如果不和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家族中的子弟都會互相疏遠。有的人結交天下之士,相處融洽,兄弟間卻疏而不親,不知兄友弟恭。因此須自上而下推行,通過前人影響后人。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關于節儉與吝嗇的問題。孔子云:“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論語·述而》)節儉是指合乎禮制的節省,吝嗇是指對窮困急難之人不加以救助。顏之推認為舍得施舍的人過于奢侈,節儉的人對窮人過于吝嗇,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就完美了。 關于治家寬嚴的問題。顏之推認為世間的一些名士,治家之道過于講究寬厚仁慈,以至于日常飲食和用來饋贈親友的東西,僮仆都敢從中減損。答應接濟他人的錢物,妻子兒女卻從中克扣,這是家庭的不幸。今天出事的領導干部中,有不少是因對家屬、秘書、司機等管教不嚴,而造成個人鋃鐺入獄、國家財產損失。可見治家要有一定的法度,寬嚴得當,否則會適得其反。 顏氏家族淡泊名利、勤儉節約的傳統來自其始祖顏回。孔子曾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德行:“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一生清貧,不慕富貴,恪守儒家的道德修養,追求儒家的人生境界,為后世子孫樹立了榜樣,為顏氏家族的家風形成奠定了基礎。 學風 顏之推認為自古明王圣帝都勤奮好學,何況一般老百姓呢!士大夫的子弟,在幾歲以后無不接受教育,“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成年以后,更加重視教育。“人生在世,會當有業”,年輕一代不能只依靠祖上的蔭庇,因一官半職而忘記學習。只有通過勤學,方能立身于世。不論在哪個行業,學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 梁朝在全盛時期,貴族子弟不學無術,養尊處優。顏之推痛斥這種現象,認為這種靠祖上蔭庇、不勞而獲的行為不是長久之計。如遇社會變革,這些貴族子弟因無真才實學而在亂世中顛沛流離,會成為社會庸流。如果有學問和技藝,隨處可以安居。因此“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技藝中最容易學習且值得推崇者,無過于讀書。“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顏之推認為讀書治學是為了“開心明目,利于行耳”。不是為了做官追求榮華富貴,而是為了明理,既不空談也無不作為。不能以有學問之人的貧賤,和沒學問之人的富貴相比較。要多向古人學習。在侍奉父母方面,學習古人與父母如何交談,體察父母心意,不違父母心愿做事。在忠君報國方面,要學習古人守職無侵,臨危授命,不忘誠諫,竭力維護國家利益。在勤儉持家方面,要學習古人如何恭謹節儉、謙卑自牧,以恭敬為立身之基,以禮讓為處世根本。自知行為有過失,就要收斂、抑制。在金錢欲望面前,學習古人如何重義輕財,少私寡欲,體恤窮人,懂得施舍。在生死方面,顏之推反對因“貪欲”而“傷生”,因“讒慝”而“致死”。君子應該珍惜生命,但要敢于擔當。因忠孝而被害,行仁義而獲罪,舍身救國是君子應當做的。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家風是一個家庭、家族世襲傳承的良好的道德風尚,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倫常在家庭、家族中的價值體現。良好的家風建設有利于黨風政風清明、社風民風淳樸。良好的學風有利于個人智慧的開發,道德修養的提升,社會不良風氣的改進。通過家風與學風的建設與傳承,可以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社會注入正能量。(張利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