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檔案 姓名:楊 娟 單位:駐馬店實驗小學 學科:語文 教齡:20年 榮譽:駐馬店市骨干教師、駐馬店市學科帶頭人、駐馬店市語文優質課大賽一等獎 出生于教育世家的楊娟,在父親的引導下,帶著對教育的憧憬和向往,走上了講臺,踏上了教育之旅。 她立足課堂,錘煉課堂語言,研讀教學文本,研磨教學細節和教學方法,努力鍛造教師素養,打造靈動課堂。她熱愛自己的課堂,熱愛自己的學生,學而不厭,精益求精。從“為課苦”,到“為課狂”,再到“為課甜”,她不斷超越自我,完成了一次次蛻變,每一次蛻變,雖然艱難但燦爛。而今她的課堂,扎實、靈動,簡約、大氣,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這美麗的蛻變,來自她不斷超越自己的勇氣,積極向上的性格,更源自她對教育最初的虔誠,和對教育的那份熱愛。 ——駐馬店實驗小學副校長 常東亮 成長自傳 楊娟:牽手教育,幸福前行 幸福是什么?對于我來說,每天聽到那甜甜的“老師好”,看到那一雙雙充滿童真的眼睛,就是幸福!從教十九年來,和一個個稚嫩的心靈相伴,我享受著教育帶給我的幸福! 1 我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當一名好老師一直是我的夢想。我覺得我天生就是做老師的料,打心眼兒里喜歡這個職業,喜歡和孩子們相處。1997年,父親對剛師范學校畢業的我說:“干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做最好的老師,熱愛你的職業,熱愛你的學生。”父親的話道出了一位老教師對初為人師的我的諄諄教誨與殷殷期盼。 依然記得剛踏上講臺時,面對一雙雙好奇、探尋、期待的眼睛,我突然有些束手無策。別說做一名好老師了,我連怎樣教他們都心里沒底。我感覺到了肩上那沉甸甸的責任!憑著滿腔的熱情和不服輸的勁頭,我認真備課,研讀教材、做好教學設計,沒事就去聽別的老師上課,課下和孩子聊天談心。漸漸地孩子們喜歡上了我的課,同事們也認可了我的課。 我接觸的第一本教育專著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里面的許多名言讓剛步入講壇的我受益匪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要周密的考慮他所講授的知識將在學生頭腦里得到怎樣的理解,并根據這一點來選擇教學方法。”“善于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讀書拓寬了我的人生的寬度,改變了我的教學方式,豐富了我的課堂底蘊,我和學生在平等、對話、交流中感悟著成長的幸福。 2004年,我參加市語文優質課大賽,執教的《四個太陽》獲得了一等獎。這一年是我從數學改教語文的第二個年頭。 2 教師永遠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收獲真正的幸福人生。我每學期都爭取多上公開課。每一次公開課之于我都是一次成長的蛻變。回顧我從教以來上的每一次公開課,我都清晰地知道我都有哪些收獲,我在哪些方面獲得了成長。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2008年的市里語文優質課大賽。 我執教的是《桂林山水》。備課前,曾看到教學專家崔巒說過的一段話: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對于景美、情深的課文,教師要重視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時,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細細品讀、認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語文不是無情物,它本身棲息著浪漫和詩意,作者情誼的表達就隱匿于語言文字的深處。語文教學要讓情感流淌,讓課堂充溢濃濃的人文情懷。 于是,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來領悟語言文字的魅力。為準備這節課,我一次次備課、一次次試講、一次次修改,多少個晚上是在熟悉教學流程、準備課件中度過。比賽的前一天中午接到通知本次比賽增加了說課環節。我該怎樣通過說課把我的理念和想法表達出來呢?于是說課中,我把指導學生朗讀的句子范讀出來,得到了評委的好評。這次優質課大賽我獲得了一等獎。 回顧這一次次備課、講課的經歷,有痛有累,但更多的是成長的快樂,成功的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我也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探索。把課堂教學生活化,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知課文,拉近學生和文本見得距離。研究拓寬了我的視野,加深了我對問題的理解。此時的我怎會感到不幸福?我日復一日地積攢著這樣的小幸福。 2011年我主持的課題《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實驗研究》獲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 我喜歡課堂,喜歡課堂上與學生、文本交融的那種愉悅感。為了磨煉自己的教學技能。多年來,從《王崧舟講語文》《聽竇桂梅老師講課》等教學專業書籍及課堂教學光碟里,我不停地學習著,尋找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2012年在濟南聽了于永正老師的一節課,70多歲的于老師雖白發蒼蒼,但精神矍鑠,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令我仰慕。他幽默的語言,親切的微笑,讓我近距離地領略了大師的風采。他的課堂上識字寫字扎實有效,閱讀訓練實至名歸,讀寫結合水乳交融。最好的課就是這樣吧,是一種無痕的教育,一種天然快樂的世界,猶如春風拂過,宕開心中的漣漪。 此時的我也似乎明白語文教學無論如何進行改革,但是都必須把握一點,基礎知識要扎實教,語言文字訓練要扎實訓練,這樣才能凸顯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于是,在課堂上,我除了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孩子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營造溫馨和諧、清新活躍的語言環境。課堂上,我更注重他們讀寫的訓練與感悟,尋找文章的讀寫點,我們與“文本對話”,深入人物的心靈去體驗、去感受。我們在《媽媽的賬單》中一起感受母愛,品讀母愛,歌頌母愛;在操場上邊游戲邊學習《影子》,我們在《猴王出世》里一起品讀經典,感悟經典;在《花鐘》里,我們一起探索花開的秘密……每一節課,都是我和孩子們的生命中不可復制的一段幸福的旅程,那些文字一次一次的撥動我們的心弦。 2016年,我參加省教研室的教學活動,執教二年級《雷雨》的第一課時。課堂上,沒有花哨的游戲,有的是和孩子們探討識字的方法;有的是孩子瑯瑯的讀書聲;有的是孩子們聆聽漢字故事和書寫規則的靜心思考。這節展示課得到了專家的一致好評。 回顧近20年的教學之路,經過不懈努力和探索,我在教學中已形成了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并在這些年取得了駐馬店市優秀教師、市骨干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市教研先進工作者等榮譽。所帶班級2012年被評為“省文明班級”。 我的幸福,就在平時和孩子相處的課堂中,就在自身成長的道路上。我喜歡孩子們圍著我,我想讓每一個孩子的愛都有放置的地方。這樣,回望長長的生命教育歷程,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覺悲涼。因為,成長的路上,那深深淺淺的印痕,是為教育的幸福而存留…… 對個人專業成長影響最大的書:《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主張個性和諧發展,指出要用心靈去塑造心靈,這些觀點可以說是人類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他專為中小學教師所寫,目的是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調的談論,沒有生澀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一條條令人信服的數據,一個個生動的比喻,向我們講述作者自己的教育主張。在35年的教學經歷中,蘇霍姆林斯基用愛的眼睛,心的觀察,理論的指引,實際的踐行,系統的跟蹤書寫教育的真諦。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后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他閃爍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如同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干渴的心靈。書中的許多經驗引導著我的教育教學,改變了我的教育觀念,使我少走了許多彎路。 雖然我們現在的教育和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時代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他獨特的見解和思想依然跟隨時代的潮流,為我們提出了諸多的建議。他那精煉的語言無時無刻不吸引著我,使我受益匪淺。 楊娟老師的說課視頻(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