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
為什么冬季需要“養藏”?生命是一個生、長、收、藏循環往復的過程。這一過程在四季的體現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與人體五臟的對應的關系是肝主生、心主長、肺主收、腎主藏。《黃帝內經》中有不少相關的論述,譬如:“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骨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可以說,冬季、腎和斂藏的趨勢是互相關聯的。 冬季,在自然界,表面上看不到生機,樹木枯萎了,動物也冬眠了;其實是生機都潛藏起來了,樹木的地上部分枯萎了,但地下的根部蓄積著能量、充滿生機,動物的冬眠是為了減少能量消耗,保存生命物質。所以“藏”是冬季的特征,此時自然界陽氣的運動趨勢是下降、潛伏的。與之相應,在冬季,人體的陽氣也內斂、下降,并藏于腎。在五臟功能活動中,腎的閉藏在此時為主導,因此,冬季是養藏的季節,是補腎的季節。 冬季補腎是順應自然界和人體陽氣下降潛藏的趨勢,補腎的物質可以借助此勢順利地藏到腎中;如果春天補腎的話,補進人體的物質是往肝走的,不容易藏到腎中。所以,不同臟腑要在不同季節補效果才好,四季養生就是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只要冬季將腎補好了,腎中精氣藏的充足了,就能保證下一年身體的健康。 冬季如何“養藏”?《黃帝內經》有關于冬季養生的論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話說的是什么道理呢?我來為您解讀一番。 冬天,陽氣由秋天的收斂轉入潛藏,因為陽氣深藏,地表失去了陽氣溫暖而變得寒冷。鉆井取水的地方都知道,冬天井水是溫暖的,這就是陽氣藏于地下的表現。作為萬靈之長的人類,也應該順應冬三月陽氣閉藏的運動規律,即原文所謂“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冬三月“養藏”之道的核心是“無擾乎陽”。冬三月陽氣閉藏的目的是為了使陽氣得到蓄積補充,即蓄養陽氣,到春季的時候有充足的陽氣供給生命的生發,所以不能干擾陽氣的閉藏。在一天的小周期中,夜晚就是陽氣閉藏的時段,人體的陽氣要通過睡眠得到蓄積補充,如果在深夜熟睡的時候被打擾,人會覺得特別難受,而且第二天無精打采,這就是陽氣不能閉藏的結果。長此以往,身體就會垮掉。 “養藏”的具體措施有以下方面:第一是“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天夜長晝短,這就是告訴人們應當讓陽氣得到充分的閉藏,讓生命得到充分的休養。因此在冬天,我們不要辜負漫漫長夜,天黑就睡覺,一直睡到太陽出來再起床,這是衡量我們陽氣的閉藏是否充分的時間標準,也是冬天“養藏”的時間標準。 第二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將自己的心事、情志藏匿隱伏起來,不要暴露,不要讓別人發現,不要被外人看出來;就像有什么私心似的,就像已經得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東西,暗暗地高興,不要再到外面去尋覓了,冬三月就是要玩深沉。 第三是“去寒就溫”。冬三月“養藏”之道的目的是為了使陽氣得到蓄積補充,使陽氣閉藏得越嚴密越好。因此,房屋要關嚴實,睡覺要多蓋被子,出門要多穿衣服,甚至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這樣做為的是去寒就溫,以達到“藏”的目的。 第四是“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無泄皮膚就是不要使皮膚毛孔開泄出汗,因為出汗可使陽氣外泄,就不能斂藏了。所以,冬三月盡量不要劇烈運動,要少出汗。治療的時候也要盡量少用發汗的藥,少用汗法。雖然現在有人強調生命在于運動,但是不同季節運動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按照《內經》的要求,冬三月要以靜為主,以藏為主。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從形體,到動作,到心靈都處于閉藏的狀態,以順應冬三月藏氣的自然之道。 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天黑了不睡覺,或晚上睡覺也不安寧,處世待人態度輕浮,口無遮攔,胸無城府,什么事都惟恐外人不知道,有事沒事都想往外跑,而且不愿意穿保暖衣服,甚至坦胸露背,穿超短裙,冬天喝冰鎮飲料,吃冰激凌,經常劇烈運動得大汗淋漓……這都是違背了冬藏之氣的做法,會損害身體,特別是容易傷害我們的腎臟。 因此從冬季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注意“養藏”,為來年的生命活動蓄積充足的能量。 十二臟腑時辰歌肺寅大卯胃辰宮,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腎心包戌, 亥焦子膽丑肝通。 酉時是補腎最佳時辰 腎對應的時辰是酉時,相當于現在24小時制的17點~19點,也就是下午的5點~7點。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單位需要24小時值班,12個人排班則是每人2小時,就是一個時辰。腎排在什么時間呢?就是酉時。所以補腎在酉時最好了,這里說的補腎包括服用補腎藥物、針灸補腎穴位等。所以想補腎的朋友不妨參照這個時間來做,效果會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