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國家隨之逐步放開了原有對人口流動的限制,加上沿海出口加工業的興起,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城參與全球產業分工,中國城市化迅速起步。 圍繞這一世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1980 年代初期,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小城鎮、大戰略”的發展思路;中央起初亦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的基本政策。 但這一政策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小城鎮大規模的數量擴張而引發爭議,政府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造城運動。一些專家認為,中小城鎮的城市化戰略造成重復建設嚴重、資源利用效能低下,并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應該集中精力發展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 問題依舊,爭論依舊,許多地方政府依舊我行我素。 當前,中國經濟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發展經濟靠的“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面臨投資與出口后勁不足等問題,讓人們把目光轉向“消費”領域,而內需不足在短時間內又無法快速提振,為此尋找新的驅動,調整投資結構已經迫在眉睫。這亦是中央高層提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的重要背景之一。 從上述邏輯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央對于城鎮化的決策部署大致沿著這樣一條邏輯思維:因為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所以擴大內需是調結構的首要任務,而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為此要加強城鎮化建設。 于是,“城鎮化”成為炙手可熱的概念和行動。這時候,我們重新追憶費孝通先生的主要治學和觀點,洞悉“小城鎮、大戰略”背后的真實邏輯,以及對今天我國城鎮化的啟示,當時很有價值和意義的。 今天,無論是從中央的戰略導向,還是地方政府決策者,以及社會資本對鄉村的發展介入模式和載體,小城鎮、特色小城鎮、文旅小鎮等,越來越被重視,小城鎮正在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主戰場”。 1“小城鎮、大戰略”的提出 對于城鎮化的討論,很多時候依舊逃脫不了社會學大家費孝通的論述,為此我們需要了解1980 年代初期,費孝通提出“小城鎮、大戰略”發展思路的內涵,了解目前隨著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各地政府主導下的城鎮化現狀,以此發現城鎮化的異樣或經驗。 研究小城鎮是費孝通先生一生學術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的重要學術成就之一。從1982年費孝通提出小城鎮研究的“類別,層次,興衰,分布,發展”的十字綱領起,他就始終關注著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并且有步驟有針對性地推進小城鎮研究,并寫出了《小城鎮在四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談小城鎮的研究》、《小城鎮 大問題》、《小城鎮 再探索》等小城鎮研究中的杰出篇章,為中國城鄉的協調發展和建設找到了一條新路子。 費孝通先生早年的成名著作是《江村經濟》,該書研究的是農村問題,這也成為他此后關注研究農村的基礎。改革開放后費孝通的小城鎮研究正是在農村研究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 當時提出和研究城鎮化的背景是:由于解放以來在“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觀念的影響下,人口迅速地增加,到七十年代中期,中國開始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農村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這時出現了土地不足以養活生活其上的農民的現象! 怎樣緩解我國的人口壓力呢?費孝通先生把目光投向了當時日漸凋敝的小城鎮!在調研過程中逐漸看到社隊工業的興起,這讓他看到了小城鎮發展的希望! 費孝通先生當時認為“如果我們的國家只有大城市、中城市沒有小城鎮,農村里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就沒有腿?!薄耙研〕擎偨ㄔO成為農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小城鎮建設是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人口出路的一個大問題。”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小城鎮”的定義: 我早年在農村調查時就感覺到了有一種比農村社區高一層次的社會實體的存在,這種社會實體是以一批并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口為主體組成的社區。無論從地域、人口、經濟、環境等因素看,它們都既具有與農村社區相異的特點,又都與周圍的農村保持著不能缺少的聯系。我們把這樣的社會實體用一個普通的名字加以概括,稱之為“小城鎮”。 按照費孝通先生的定義,這種小城鎮實際上是從農村貿易中心、政治中心發展起來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交通和通訊的便利,物流發達,物品流動速度快,但是對于廣大農村來說,還是需要一個為其發展服務的小城鎮,小城鎮作為一個鄉鎮的農村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物品流通、文化娛樂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需要再不重復建設前提下進行。 定性分析是費孝通教授進行小城鎮研究的主要方法。他一開始就提出了“類別、層次、興衰、布局、發展”的十字研究提綱。他開展小城鎮研究的第一步,是從調查具體的小城鎮入手,對小城鎮這一總體概念作定性的分析,即對不同的小城鎮進行分類。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費老總結吳江縣有五種不同類型的小城鎮:第一種類型的一個鎮叫震澤鎮,是以農副產品和工業品集散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中心。當地人把這一片滋養著震澤鎮同時又受到震澤鎮反哺的農村稱之為“鄉腳”。沒有鄉腳,鎮的經濟就會因營養無源而枯竭;沒有鎮,鄉腳經濟也就會因流通阻塞而呆滯。 第二種類型的一個鎮是盛澤鎮,這個鎮出口的真絲綢占全國真絲綢出口量的1/10,可見它是一個絲織工業的中心,是具有專門化工業的小城鎮。 第三種類型的一個鎮是松陵鎮,是吳江縣的政治中心。 第四種類型的一個鎮是同里鎮,過去可以說是一個消費、享樂型的小城鎮,現在正在改造成為一個富有水鄉景色的游覽區。 第五種類型的一個鎮是平望鎮,是水陸交通干線的交叉點。 客觀上講,小城鎮具有共同的性質,這種定性分析有利于從總體上把握小城鎮的狀況。 2 小城鎮為主,大中城市為輔 費孝通的小城鎮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問題:小城鎮的定位問題、小城鎮發展動力問題、人口流動問題、勞動力隊伍成分問題、鄉鎮企業生產的商品流通問題等。 此外,費孝通先生還始終關注著農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考著如何把小城鎮真正建設成為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完善小城鎮為農民服務的功能。 這就必須要解決小城鎮的規模、地域、大小等定位問題,而一旦更深入的研究下去,就勢必會引出小城鎮到底是屬于城市端還是屬于鄉村端,直到再次引發中國的城鎮化是走大城市為主的道路,還是走小城鎮為主的道路。 費孝通先生當時指出:如果把“城鎮”這個名詞用來指作為農村中心的社區,從字義上看,它似乎應當屬于城的一方,而實際卻是鄉的中心。 “小城鎮”應當歸在城、鄉的哪一邊,還是一個可以研究討論的問題。把它說成城鄉的紐帶,只說明了它的作用,而沒有表明它是一個具體的社區。我主張把農村的中心歸到鄉的一邊。但也可以考慮在城鄉之間另立一格,稱之為鎮。麻煩的是漢字不習慣用單音節名詞。鎮字旁還得加個字,要加就不能再用城或鄉,所以還是可以考慮稱“集鎮”。 城鎮化是與城市化聯系在一起是毋庸置疑的。而對于中國城市化是走大城市模式,還是走小城鎮模式?費孝通先生主張后者。 他指出,當時提出小城鎮問題,主要是從人口分布的角度去想的。在西方發達國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集中程度超出城市負荷后,帶來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稱“大城市病”。事實證明大城市模式不利于廣大民眾安居樂業,況且這種模式與我國國情也很難接得攏。 基于此,費孝通先生進一步思索認為能不能改變這種模式,在人口分布上走分散的路子呢?當時蘇南一帶的鄉鎮企業已經起來了,辦工業不同于搞農業,工業生產需要能源、運輸、市場、倉儲等條件,要尋求農村里交通便利、易于集散的中心地帶,很自然地就向小城鎮集中,人流、物流增加,帶動了小城鎮的發展。 這樣的事實給費孝通教授很大啟發。歷史上,集鎮是農村的流通和行政中心,現在加上生產,加上為生產服務的其他行業,是有條件吸納相當一批人口的。 小城鎮為主、大中城市為輔,是費孝通教授主張的中國城市化道路。 當然,對此,學術界有些不同意見,爭論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消失。 費孝通先生當時的思考是,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大部分居住在農村,如果大量的人都住進大中城市,需要花多少錢建設多少個大中城市?這根本沒有現實可能性。 所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要以小城鎮為主,大中城市為輔。小城鎮小則三五萬人,大則也不超過十萬余人。當然,大中城市也是需要的,但不宜多,布局要合理。 費孝通先生主張把差別和農民一起消滅在小城鎮里。在小城鎮的建設過程中,資源浪費、污染環境、不講規劃等各種問題初期也是難免的,只要加強引導、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會逐步好轉。 3 工業下鄉與農村工業化 談到小城鎮,就不得不說鄉鎮企業。 費孝通先生當時的判斷是,當小城鎮發展的直接推動力是農村工業化,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一部分村、鄉(鎮)企業建到了小城鎮,從而給小城鎮帶來了人氣與活力。 他曾經寫道:“在吳江縣可以看到,凡是公社集鎮都是社隊工廠最集中的地方?!薄靶〕擎偟膹吞K和繁榮,是小型工業,特別是社隊工業帶動的結果。” 農村剩余勞動力尋找出路,是鄉鎮工業興起和發展的內在因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民發現從有限的責任田上大可騰出手來另找生財之道和勞動力轉移之道,于是鄉鎮企業就遍地開花,在農村里生長了起來。費孝通先生指出,中國農民找到發展鄉鎮工業的道路是“逼上梁山”。 在費孝通先生看來,工業下鄉的意圖,是在國家經濟結構中增加工業比重時人口不至于過分集中,甚至可以不產生大量脫離農村的勞動者,而在農工相輔、共同繁榮的基礎上實現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這可能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不同于西方工業國家發展模式的一個基本區別,也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可行道路。 費孝通還主張發展農村特色工業。他認為,在基本上屬于市場調節的情況下發展社隊工業,必須根據農村地區的特點去確定能夠發揮自己優勢的工業方向,才能保持穩定性。社隊工業應當有原料和市場的主動權才能穩步發展。農村工業的原料與農副產品銜接起來進行勞動密集型的工業生產,以地方特色拓寬國內與國際市場,這些無疑是社隊工業選擇發展方向應該遵循的普遍原則。 這樣認知和判斷直到今天都具有很直接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在全球的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互聯網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每一個小鄉村都有可能快速的連接入全球網絡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思考自己的特色在哪里,沒有特色化就無法全球化。 當然,城鎮化的本質還是人的問題。改革開放前,城鄉之間人口流動的總量較小與速率較低,同時存在著兩種相反方向的人口流動:一種是涌向大中城市的自然流動;另一種是將城鎮人口下放到農村的政策流動。 這兩種流向,導致大中城市人口膨脹而小城鎮衰落、農村勞動力的嚴重過剩。從而形成了人口的兩頭粗、中間細的葫蘆狀分布,人口級差增大。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兩種人口流向:一部分勞動人口從農村向小城鎮聚居,被稱為“離土不離鄉”;一部分勞動人口進城工作而家庭仍留在農村,被稱為“離鄉不背井”。 費孝通指出,“離土不離鄉”和“離鄉不背井”這兩種方式,應該作為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兩條具體途徑來進行研究。 在我們看來,“離土不離鄉”和“離鄉不背井”都應該是城鎮化的重要形式,需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來定。 目前來講中原地區的農村已經形成到縣城、市等村莊外買房的潮流。有的村莊基本上有青少年的都在縣城周邊買房,還有相當部分有待出嫁女孩的父母要求對象購買縣城房屋為基本條件。有能力的可以把戶口遷移到房屋居住地,把生活的中心轉移到房屋居住地;沒有能力的家庭,可以留在原房屋居住地。 這樣的人口流動越來越成為普遍現象以后,就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這不但牽涉到城市的治理問題,還牽涉到農村地區的轉型發展問題。包括在城鎮化過程中,一直被討論的戶籍改革問題。 對于戶籍制度問題,費孝通主張“做活人口這盤棋”,具體需要做兩個棋眼:一是發展內陸的小城鎮這種人口蓄水庫,一是疏散人口到地廣人稀的邊區開發資源。他還指出,應當歡迎這些為當地居民服務的手藝人進來,設法使他們賺的錢留下來,投資擴大再生產。也就是說,得對他們采取開放政策,讓他們落戶。而這,在今天很多地方依然沒有實現。 (注:唯有重新發現,方能洞察本質,進而啟示未來?!爸刈R鄉土中國”是方塘智庫學術委員、《豫村里的中國》作者蔣偉濤先生進行的基于鄉村變革的新型城鎮化專題研究的成果專欄,致力于通過全球化、互聯網、城市化、技術革新、資本入場等多重時代背景下,多維度、寬視野、系統性求解中國鄉村變革的未來。) 注:本文作者首發于方塘智庫,版權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