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饑寒時,人們對食品、衣物并不挑剔、講究,只求能吃飽穿暖就行。說明在不同的境況下,人們對物質(zhì)生活要求的程度不盡相同。 饑勿使耐,飽勿使再。 肚子餓了,不要忍耐,過饑傷胃;吃飽了,就不要再吃,過飽傷脾。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語出戰(zhàn)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對于饑餓者來說,能夠獲得一些食物,是很容易滿足的。對于口渴者來說,是不會苛擇飲料的。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機遇不可丟失,時間過了不會回來。教人要把握時機,不要讓大好機遇錯過。 機不密,禍先招。 計謀不周密,未等計謀實施,就先招來了禍。 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語出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機關(guān):周密而巧妙的計謀或計策。 全句意為:憑借小聰明,陰謀詭計玩得太多,結(jié)果反而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機會來時當(dāng)果斷,優(yōu)柔寡斷終生悔。 機遇稍縱即逝,可遇而不可求。所以當(dāng)機遇到來時,要果斷地抓住機遇;如果猶豫不決,當(dāng)機會失去時便懊悔莫及。 機事不密,禍倚人壁。 做機密的事不注意保守機密,禍?zhǔn)戮蜁R頭。 積愛成福,積怨成禍。 語出《淮南子·人間訓(xùn)》。 廣泛施愛就能得福,積怨太多就會有禍。 積德百年元氣厚,讀書三代雅人多。 常年多行善事,生命力就旺盛。經(jīng)過三代人的努力讀書,就會培養(yǎng)出很多高尚的人。 積毀可銷骨,讒巧生緇璘。 毀:毀謗;說別人壞話。 全句意為:誹謗的話,積累起來,可使骨肉分離;巧妙的讒言,使白玉也會被玷污,誠所謂“人言可畏”。 積跬步而至千里,聚細(xì)流方成江海。 《荀子·勸學(xué)》:“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跬步:半步。 全句意為:將半步的距離積累起來,一步步地走下去,可以行至千里。一股股細(xì)小的流水匯聚在一起,就形成大江大海。意在教人重視積累,聚少成多。豐富的知識也是靠日積月累的。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語出《周易·坤》。 多做好事的人家,必定會有吉祥喜慶來臨。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正如塞克作詞冼星海作曲《二月里來》中所唱:“種瓜的得瓜,種豆的得豆,誰種下仇恨,他自己遭殃。”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羽毛雖輕,但積多了也可以將船壓沉;很多輕的東西堆積在車上,也可以將車軸壓斷。 積羽沉舟,眾口鑠金。 羽毛積多了,也會將船壓沉;很多人都說一個人的壞話,連黃金也會被熔化。 擊其不意,攻其不備。 語出《太公六韜·臨境篇》。 打擊敵人,要在其不注意的時候;進攻敵人,應(yīng)在其沒有防備的時候。 擊石方有火,不擊乃無煙。 古代在沒有火柴(火柴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開始叫“洋火”)的條件下,靠打火石(燧石)點火,故云“擊石方有火,不擊乃無煙”。比喻要想取得成效,必須主動出擊;只有主動出擊,才會產(chǎn)生效果。 擊石易得火,扣人難得心。 語出《唐詩紀(jì)事》六十六卷。 以燧石點火是很容易的,但是要了解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卻很難。 期年樹谷,百年樹德。 期(jī)年:一周年。 全句意為:用一年的時間,就能種好糧食。而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卻需要長期的努力。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語出晉·陶淵明《歸田園居》。 籠中的鳥兒想念過去棲息的山林,池中之魚懷念過去暢游之深淵。 急急光陰似流水,等閑白了少年頭。 語出元·武漢臣《生金閣》。 時間像流水一樣匆匆而過,輕易地使少年人就變成了白發(fā)老者。 吉人天相,絕處逢生。 吉人:指善人、好人。相:幫助。 全句意為:好人自有老天保佑。雖入絕境,亦可逢兇化吉,得到一條生路。 疾風(fēng)識勁草,歲寒知松柏。 在暴風(fēng)中,人們才認(rèn)識到勁草的堅強。寒冬時,人們才知道松柏的不凋零。 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忠良。 “疾風(fēng)知勁草”,見于《后漢書·王霸傳》。后半句一作:烈火見真金。 只有在暴風(fēng)中,人們才知道勁草的堅強。只有在動蕩的時局中,人們才能認(rèn)識到真正的忠良。 集腋成裘,納川為海。 腋:胳肢窩。此處特指狐貍腋下的毛皮。裘:皮袍。 全句意為:狐貍腋下的皮毛雖少,但聚集起來,可制成皮袍。江河聚集起來,便可匯集成大海。比喻聚少成多、積小成大;集眾力以成一事。 集眾思,廣忠益。 語出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qū)佟贰!〖紡V益:集中眾人的智慧,可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 己身不正,焉能正人。 語出明·羅懋登《西洋記》。 自己為人不正派,怎能使別人正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語出《論語·顏淵》。 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于人。 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 語出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八說》。 按照功勞的大小而給予獎賞,量材而授予職務(wù)。 計就驚天地,謀成破鬼神。 訂下的計策足以驚天動地,而計謀成功則牛鬼蛇神被掃蕩無遺。 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少年時,在一起騎竹馬做游戲的小伙伴,如今已成了白發(fā)老人。形容時間過得飛快,人生如白駒過隙。 記過忘善,睚眥必報。 語出《后漢書·公孫瓚傳》。 睚(yá)眥(zì):發(fā)怒時瞪眼睛,借指極小的仇恨。 全句意為:只記得別人的過錯,而不記得別人的好處。極小的仇恨,也一定要報復(fù)。此乃典型的小人。 記人之長,忘人之短。 記得別人的長處、好處,忘記別人的短處、壞處。 記人之功,忘人之過。 語出《漢書·陳湯傳》。 記住別人的功勞、好處,忘掉別人的過錯、壞處。 既耕亦已種,時還我讀書。 耕種的任務(wù)已經(jīng)完成了,余下的時間,我要用來讀書。 既歸三尺土,難保百年墳。 語出明·湯顯祖《風(fēng)流夢》。 人死后入土埋葬,墳?zāi)购茈y長久保存。說明土葬沒有意義。 既來之,則安之。 語出《論語·季氏》。 原意是既然把遠(yuǎn)方的人招撫來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今多指既然已經(jīng)來到這里,就要安下心來面對現(xiàn)實。教人應(yīng)善于適應(yīng)環(huán)境,隨遇而安。 既往不咎,覆水難收。 已經(jīng)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責(zé)備;潑在地上的水,是難以收回的。 既有今日,何必當(dāng)初。 語出清·曹雪芹《紅樓夢》二十八回。 常用以表示對今天發(fā)生的事情之遺憾,即“悔不當(dāng)初”的意思。 祭而豐不如養(yǎng)之厚,悔之晚何若謹(jǐn)于前。 對長輩死后豐厚的祭祀,不如生前好好孝敬。與其事后懊悔,不如事前謹(jǐn)慎小心。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蜉蝣:一種昆蟲,壽命不長,短的只有幾小時,長的約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全句意為:人在天地間的生命,就好像蜉蝣一樣短暫。人在遼闊的滄海中,就如同一粒小米一般微小。 寄言后世艱難子,白日青天奮臂行。 語出清·龔自珍《鳴鳴趨趨》。 寄語后世遭遇艱難的人們,要光明正大地努力奮斗,勇于前進。 寄言青松姿,豈羨朱槿榮。 語出唐·皇甫松《古松感興》。 朱槿:即扶桑,灌木,廣栽南方,全年開花,花艷麗。 朱槿雖然四季能開出艷麗的花朵,但是它只能生長在溫暖的南方;而青松不管在怎樣寒冷的環(huán)境下,都能保持青翠的生機。所以朱槿是不值得羨慕的,讓人欽佩的是青松不畏嚴(yán)寒的品格。 冀無身外憂,自有閑中益。 語出唐·劉禹錫《游桃源一百韻》。 如果不去追求功名利祿,那么自然會有閑情逸致的快樂。 家不和,外人欺。 家和萬事興。家庭內(nèi)部不和,就會遭到外人的欺侮。 家丑不可外揚,流言切莫輕信。 家中的丑事,不可向外宣揚。對于那些流言蜚語,千萬不要輕易相信。 家雞打得團團轉(zhuǎn),野雞趕得滿天飛。 家雞:喻指有血緣關(guān)系的至親或親近者。野雞:比喻無血緣關(guān)系的人或關(guān)系疏遠(yuǎn)者。 全句意為:親近者,雖受觸動,也不會離開自己;而疏遠(yuǎn)者,稍受觸動即遠(yuǎn)走高飛。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累:累積。垂堂:堂屋門旁,屋檐之下。喻指危險地帶。 全句意為:指家財富有者常自珍愛,不自蹈險地。 家貧出孝子,國難見忠臣。 窮人家的孩子,從小深知父母養(yǎng)育之不易,所以懂得孝順父母。在國家危難時,才能顯出忠義之臣。 家貧莫言曾祖貴,好漢哪怕出身低。 家里貧窮,不要再講三代以前曾經(jīng)如何尊貴;講“尊祖貴”更顯出自己無能。好漢并不怕出身低微,出身低微能成為好漢,更反映出自己奮斗的成功。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jì)》。 家里貧窮,就想要有一位賢良的妻子。國家動亂,就想有一個能干的宰相。 家貧猶自可,路貧愁殺人。 語出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 居家貧窮還好辦,如果在旅途中沒錢,那真愁死人了。 家如夜月圓時少,人似秋云散處多。 對于一個大家庭來說,能夠使大家團聚在一起的時候是很少的,恰如夜月,一月只有十五才圓一次;而人們就像秋天上空的云一樣,飄忽不定,流向四方。 家庭和睦蔬食盡有余歡,骨肉乖違珍饈亦減至味。 家人和睦,就是吃粗茶淡飯也很開心;親人不和,就是吃山珍海味也不覺得有味。 家嚴(yán)兒學(xué)好,子孝父心寬。 語出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一卷。 家教嚴(yán)格,兒女就會學(xué)好。子女孝順,父母就感到欣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語出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自己家里的破掃帚,也被看作是很寶貴的東西,即“敝帚自珍”的意思。形容對自己的東西格外珍貴。 家有黃金萬兩,不如薄藝在身。 家中有錢,總有用盡的時候,而擁有一技之長,則可終身受用。 家有梧桐樹,招得鳳凰來。 傳說鳳凰棲于梧桐,所以說家里有梧桐樹,就能招來鳳凰。比喻有吸引人才的環(huán)境,才能招來人才。 家有余糧雞犬飽,戶多書籍子孫賢。 語出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 此句主要是告誡人們要讓子孫多讀書,所謂:“開卷有益”。只有讓子孫多讀書,才能培養(yǎng)他們成為有才能、德行好的人。全句說明糧食和精神食糧的重要。 家賊難防,偷斷屋糧。 家中出了內(nèi)賊,是最難防范的,結(jié)果把屋里的糧食都偷光了。 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 語出《淮南子·說林訓(xùn)》。 美女、佳人,他們的體態(tài)、容貌彼此各不相同。比喻女人的美,各有千秋。 佳人有意村夫俏,紅粉無心浪子村。 佳人如對其有情意,即使是普通的男子也覺得俊美。美女如果對其沒有情意,就是穿著再漂亮的紈绔子弟也看不上。 加脂粉則嫫母進,蒙不潔則西施屏。 語出唐·馬總《意林·世要》。 嫫母:古代丑女。 全句意為:像嫫母般的丑女,一旦涂脂抹粉就會得寵;如西施般的美女,要是臉上有臟東西,也就無人理睬。意在說明化妝的重要。 嘉賞未嘗喜,抑挫未嘗懼。 語出宋·朱熹《名臣言行錄》。 受到稱贊和獎賞,并不顯得特別喜出望外;遇到挫折,也不感到畏懼。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 語出晉·阮籍《詠懷》。 蹊:小路。參見:“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此句比喻人生盛況猶如桃李盛時。 假充真來終究假,虛作實來畢竟虛。 虛假的東西,能騙得一時,但總不會永遠(yuǎn)得逞,它終究將被識破。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語出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以假亂真,結(jié)果真的也被當(dāng)作是假的。沒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卻還沒有。 甲魚剖腹心不死,蛤蟆剝皮眼還睜。 形容人的固執(zhí)、不死心,多用于貶義。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舊時婦女因無經(jīng)濟能力,只好依靠丈夫生活。 簡傲不可謂高,阿諛不可謂謙。 語出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傲慢不可看作清高,阿諛諂媚不能看作謙讓。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玉成:原為“愛之如玉,助之使成”之意。后用為“成全”之意。全句意為: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正是為了幫助你將來取得成功而對你進行的一種磨煉。 艱難同草創(chuàng),得失計毫厘。 語出唐·杜牧《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 在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時期,微小的失誤就會影響到成功的可能。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jì)》。 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能作出較為明智、準(zhǔn)確的判斷;如果只偏聽一面之詞,就可能作出昏庸、錯誤的決策。 儉開福源,奢起貧兆。 語出《魏書·李彪傳》。 節(jié)儉為幸福開源,奢侈是貧困的預(yù)兆。 儉用亦能夠用,要足何時是足。 只要節(jié)儉,收入也能夠支出。要想富足,何時才能滿足呢! 揀到雞毛當(dāng)令箭,揀到黃錢當(dāng)圣旨。 令箭:舊時軍隊里發(fā)令所用小旗,竿上加箭頭,有羽狀飾物,如羽毛。圣旨:皇帝的命令,用黃色綢緞制成。黃錢:黃色草紙制成的冥錢。 此句形容以類似的事物充當(dāng)真實的事物,企圖以假亂真。 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形容因小失大,沒有抓住主要矛盾。 剪惡如草,飏奸如秕。 語出唐·皮日休《手箴》。 飏(yáng):飛揚,飄揚。秕:秕糠。比喻沒有價值的東西。 全句意為:除掉邪惡勢力猶如鏟除雜草,除去奸徒猶如飏去秕糠。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語出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簡:選擇。 全句意為:選擇有才能的人,委之以重任。選擇正確有益的意見,而加以實施。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見到馬鞍,就想起用過這馬鞍的馬。看到故人用過的東西,就引起對故人的思念。 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語出《牟子》。 見識廣博,就不會被某些現(xiàn)象所迷惑。聽覺靈敏,就不會受欺騙。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見到怪異現(xiàn)象而不大驚小怪,那么,這種怪異現(xiàn)象就不起任何作用。 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自古以來民怕官,故云:“見官莫向前。”“辦酒(席)容易請客難”,做客在后,會讓別人等待。故云:“做客莫在后。” 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周易·系辭下》:“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見到有利的時機,就要抓緊行動。不要等到最后,延誤了時機。 見客如為客,輕人還自輕。 款待客人,如同自己做客一般。怠慢了客人,實際上也就是輕慢了自己。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語出《論語·憲問》。 見到利益要想到大義——利人,見到危險要勇于獻身。 見貧休笑富休夸,誰是長貧久富家。 看到窮人不要嘲笑他,見到有錢人也不要夸贊。哪有長久貧困或永遠(yuǎn)富貴的人家。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 只看到別人的壞處,是惡的根源;能看見自己的不足,乃是善的根本。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形容為人見風(fēng)使舵、隨機變化。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見到好人好事,唯恐自己趕不上;遇到壞人壞事,就好像將手伸進了滾燙的開水中,唯恐避之不及。 見善若驚,疾惡如仇。 語出漢·孔融《薦禰衡表》。 看見好的行為就感到驚喜,憎恨壞的行為如同仇敵一般。 見善以戒惡,見惡以思賢。 見到好人好事,要警戒自己,不要做壞事;見到壞人壞事,要告誡自己,向圣賢學(xué)習(xí)。 見識洛陽花似錦,偏我來時不遇春。 語出明·高明《琵琶記》。 洛陽牡丹天下聞名,然而不在春天,也無緣賞花。比喻形勢雖然大好,而自己的機遇卻不佳。 見事貴乎明理,處事貴乎公心。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 觀察事物,可貴的在于明白事理;處理事情,可貴的在于有公正之心。 見兔放鷹,遇獐發(fā)箭。 語出宋·普濟《五燈會元》。 馴養(yǎng)的獵鷹,能幫獵人捕獲小動物。故云“見兔放鷹”。獐子奔跑極快,遇到獐子,要趕快射擊。比喻遇到有利時機,應(yīng)及時把握。 見兔顧犬未為晚,亡羊補牢猶未遲。 見到野兔,就放獵犬去追擊還不為晚;羊丟失了,及時修補羊圈還不遲。比喻出現(xiàn)問題,立即補救還來得及。 見義勇為,當(dāng)仁不讓。 看見正義的事要勇敢地去做,做一個具有仁德品格的人決不落后于人。 見義勇為真君子,莫將成敗論英雄。 見義勇為是君子固有的品德。有的人為了正義事業(yè),雖然失敗了,但仍不失為英雄;有的人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即使一時得逞,也不能算是英雄。 見者易,學(xué)者難。 看到別人做事,覺得容易,而要自己學(xué)著去做,則感到困難。 賤里買來賤里賣,容易得來容易舍。 不費力氣、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也很容易失去。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語出《西子寫照》。 當(dāng)東西價錢低的時候,哪里知道它有什么與眾不同;等到它價錢貴時,方才知道它的珍稀可貴。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宋·《太平御覽》五九七卷:“矢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箭放在拉滿弓的弦上,已經(jīng)到了非射出不可的地步。形容該發(fā)生的事,已經(jīng)沒有挽回的余地。 劍誅無義漢,金贈有恩人。 用劍除掉忘恩負(fù)義的人,用黃金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形容愛憎分明。 健不忘病,安不忘危。 身體健康的時候,要警惕疾病可能發(fā)生。處在安定的環(huán)境中,不要忘記危機的存在。 江河不曲水不流,愛人不吵不到頭。 就像江河沒有不彎曲的一樣,夫妻間也不可能沒有矛盾;夫妻就是在不斷地產(chǎn)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逐漸磨合而共同生活下去的。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語出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 一作:江山好改,本性難移。 稟性:本性。 全句意為:自然面貌容易改變,而要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卻很難。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 語出清·趙翼《論詩絕句》。 每個時代,國家都有杰出的人才出現(xiàn),他們在一個歷史時期中成為杰出的代表人物。 江頭未是風(fēng)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語出宋·辛棄疾《鷓鴣天·送人》。 江上的風(fēng)浪還算不上險惡,人間的道路才更難行。此句主要是慨嘆人生處世的艱難。 姜是老的辣,醋是陳的酸。 一作:姜是老的辣,酒是陳的香。 比喻老年人經(jīng)驗豐富。俗話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老年人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在處理有些事情時,往往比年輕人更有經(jīng)驗,更勝一籌。 將飛者翼伏,將奮者足跼。 語出清·沈德潛《古詩源·古諺語》。 將要飛的鳥,總是先將翅膀收攏。將要起跑者,總是先把腿彎曲起來。意在說明為了前進,有時先要后退。 將軍頭頂堪走馬,宰相肚里能撐船。 比喻大人物的胸懷寬闊、氣度非凡。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dāng)自強。 語出明·高明《琵琶記》第十出。 種:生物傳代繁殖的物質(zhì)。全句意為:當(dāng)將帥、做宰相的并不是天生的,男兒應(yīng)當(dāng)奮發(fā)努力、自強不息。 將欲論人短長,先顧自己何若。 語出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要想議論別人的優(yōu)缺點,先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語出《晉書·慕容超載記》。 “與”一作“予”。 全句意為:要想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必須先給予別人。即要想獲得必先付出。 將在謀不在勇,兵在精不在多。 將帥的作用在于智慧謀略,而不在于匹夫之勇。士兵在于精干,而不在于數(shù)量多。 講求誠信,一諾千金。 一諾千金:一經(jīng)許諾,價值千金。 全句意為:誠信乃立身之本,答應(yīng)別人的事,一定要努力去做到。 交淺不可言深,交深不可言淺。 對于交情淺的人,不可以與之交流得太深。須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又道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而對于交情深的,尤其是知心人,則應(yīng)坦誠相見,“無事不可對人言”。 交賢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語出唐·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 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偲偲:相互切磋,相互督促。 全句意為:積極地結(jié)交賢德的朋友。正直的朋友經(jīng)常相互切磋、相互督促。 交疏自古戒言深,肝膽徙傾致鑠金。 語出唐·司空圖《狂題十八首》。 自古以來,對交情不深的人都不能說心里話,否則自己的真誠會落得遭誹謗的下場。 交友莫交財,交財兩不來。 朋友之間,如若有錢財上的交往,就易產(chǎn)生矛盾,以至于兩不往來。 澆樹澆根,交友交心。 澆樹時,水澆在根上,方能使全樹受益。結(jié)交朋友,須雙方有誠心,方能成為知己。 驕傲來自淺薄,狂妄出于無知。 驕傲的人,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是,實乃自己淺薄;狂妄的人,大言不慚,實乃自己無知。 驕兵必敗,輕敵者亡。 驕傲的軍隊必遭失敗,輕視敵人的軍隊會遭受滅亡。 驕富貴者戚戚,安貧賤者休休。 語出宋·林逋《省心錄》。 戚戚:憂懼的樣子。休休:安閑自得、樂而有節(jié)的樣子。 全句意為:富貴而驕的人,他們總是憂慮、害怕,患得患失。而安于貧賤的人,他們總是安閑自得,快樂地生活著。 嬌子不能立業(yè),嬌妻不能興家。 嬌慣的子女,不可能在事業(yè)上有大的成就。嬌氣的妻子,不可能使家庭興旺。 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 皎皎:形容潔白。峣峣:形容高峻。 全句意為:潔白的東西容易受到污染,高高的東西容易折斷。 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 語出《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傳說中的蛟龍,得到云雨相助,即可離開池中騰飛。比喻有本事的人,一旦遇到好時機,就能大有作為。 蛟龍失勢,比于蚯蚓。 蛟龍失去優(yōu)勢,就如同蚯蚓一般。 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 語出宋·蘇軾《登玲瓏山》。 當(dāng)爬山爬得腿腳無力時,發(fā)現(xiàn)前面的山景更好。“山外有山”,這是無窮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適可而止。說明做任何事,都要量力而行。 叫貓不能,能貓不叫。 比喻愛說空話的人,干不了實事,而能干實事的人,不擅空談。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語出《顏氏家訓(xùn)·教子篇》。 教導(dǎo)媳婦,要從她初嫁來時開始。教育子女,應(yīng)從嬰幼時抓起。 教子不嚴(yán)父母過,教兒不改兒之錯。 對子女教育不嚴(yán),乃是父母的過錯;如果父母教育子女,子女不能接受教育,那就是子女的過錯。 教子從小起,治家勤儉始。 教育子女必須從小開始,如不從小抓緊,養(yǎng)成不良習(xí)慣,則積習(xí)難改。管家要從勤儉做起,勤勞儉樸是發(fā)家的根源。 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 待人要平和而有原則,處事要精明而又果斷。 街談巷說,必有可采。 語出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 街頭巷尾的議論,必定有可以采納的意見。說明要善于聽取群眾的反映。 節(jié)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 語出《尊生格言》。 吃得太多就會生病,節(jié)食可以減少疾病。清心寡欲,將能延年益壽。 節(jié)食則無疾,擇言則無禍。 語出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影響人長壽的最大因素是吃得太多。所謂“病從口入”,節(jié)制飲食就可以減少疾病。又所謂“禍從口出”,講話慎重就可以避免惹禍。 節(jié)嗜欲者,治身之本。 語出元·佚名《宋史全文·宋仁宗》。 能節(jié)制自己的嗜好和欲念,這是修身養(yǎng)性的根本。 節(jié)欲之道,萬物不害。 語出《管子·內(nèi)業(yè)》。 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很多禍害都可以避免。 節(jié)約好似燕銜泥,浪費猶如河決堤。 依靠節(jié)約來增加財富,就像燕子銜泥一般,只能一點點地積累;而浪費錢財,就像河堤決口一般,很快地失去。 結(jié)得百家怨,此身終受殃。 語出《全唐詩續(xù)補遺》第二卷。 與許多人結(jié)下怨仇,自身最后必定遭殃。 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語出漢·蘇武《詩四首》。 結(jié)發(fā):束發(fā)。本指年輕之時。后據(jù)此詩“為夫妻”語,作初結(jié)婚解。結(jié)發(fā)夫妻,今指原配。 全句意為:夫妻之間,真誠相愛,遂不相疑。 結(jié)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結(jié)交朋友,要找那些比自己強的;如果跟自己差不多,那還不如不交。 結(jié)交須擇善,非識莫與心。 語出《全唐詩續(xù)補遺》第二卷。 交朋友必須選擇好人,在不甚了解對方時,切莫與其交心。 結(jié)交在未遇之先,施恩在貧窘之際。 交朋友,要在對方尚未發(fā)達的時候。給人恩惠,要在他貧窮窘迫的時候。 結(jié)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 語出漢《古歌辭》。 交朋友貴在知心,不一定是骨肉才最親近。 潔己方能不失己,愛民所重在親民。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 潔身自愛,才能不失本色。愛護民眾,重要的在于親近民眾。 戒無名之酒,取本分之財。 飲酒傷身,故應(yīng)不飲或少飲。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即教人取本分之財。所謂本分之財,即合理的應(yīng)得之財。 今年筍子來年竹,少壯體強老來福。 少年時要注意鍛煉,增強體質(zhì);有了強健的身體基礎(chǔ),才談得上老來幸福。 今日樂相樂,別后莫相忘。 語出三國魏·曹植《悲歌行》。 今天在一起相處得非常快樂,分別后,希望相互不要忘記。 今生已受前生福,再結(jié)來生不了緣。 唯心主義者相信因果報應(yīng)。認(rèn)為今生享福,乃是因為前世做了善事。而為了來生享福,今世尚須多結(jié)善緣。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一個人如果只顧今天的享受,而不為長遠(yuǎn)利益考慮,將來必定會憂愁。 金風(fēng)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 秋風(fēng)未起,知了已經(jīng)先有感覺;而人的生死無常,有時死到臨頭,還不知道。 金盆雖破值錢寶,分量不曾短半分。 黃金制成的盆雖然破裂,只要分量不少,黃金依然值錢。比喻雖遭損害,卻并無損失。 金憑火煉方知色,人與財交便知心。 黃金只有經(jīng)過火煉,才知道它的成色好壞;人只有經(jīng)過金錢的考驗,才能了解他的為人。 金錢如糞土,人格值千金。 人格的尊嚴(yán)是珍貴的。人不能為了金錢,而喪失人格的尊嚴(yán)。 金無十成十足,人難盡善盡美。 黃金沒有百分之百的純度,一個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總會有缺點,也難免犯錯誤。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黃金沒有百分之百的純度,人也沒有完美無缺的。 金以剛折,水以柔全。 語出《抱樸子·廣譬》。 金屬再怎么剛硬,總能被折斷;而水因為柔和,總能保全。比喻柔能克剛。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語出明·劉基《賣柑者言》。 外表如金玉般美麗,而內(nèi)里卻是一些破敗的棉花。形容表里不一。這與俚語“繡花枕頭一包草”異曲同工。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語出清·秋瑾《鷓鴣天·夜夜龍泉壁上鳴》。 金甌已缺:指當(dāng)時中國的臺灣等地已被外國侵占。 全句意為:祖國的領(lǐng)土缺損了,一定要補全。為了國家的利益,怎敢愛惜個人的生命? 矜功不立,虛愿不至。 語出《戰(zhàn)國策·齊策》。 矜:自夸,自負(fù),驕傲。 全句意為:自夸功勞的人,達不到目的。虛幻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 矜夸非智者,蠻干不英雄。 驕傲自夸不是一個明智的人。不顧客觀條件的蠻干并非英雄的行為。 矜己任智,是蔽是欺。 語出西晉·陸機《丞相箴》。 自以為了不起,過分相信自己的智力,那是自己蒙蔽自己,自己欺騙自己。 矜則無功,悔可減過。 驕傲、自負(fù)會使功勞蕩然無存。而誠懇的悔悟,則可以使犯下的過錯得以減輕。 錦上添花人人愿,雪中送炭個個難。 錦上添花的事,人人都愿意去做;而雪中送炭的事卻很少有人去做。反映了世態(tài)炎涼。 謹(jǐn)防怒中性,慢放喜中言。 人在發(fā)怒時容易任性,這是須要謹(jǐn)防的;人在高興時容易隨意講話,應(yīng)三思。 謹(jǐn)開口,慢許諾。 開口說話要謹(jǐn)慎,以防“禍從口出”。對人許諾要三思,以免無法兌現(xiàn)。 謹(jǐn)小慎微,動不失時。 《淮南子·人間訓(xùn)》:“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 做事要謹(jǐn)慎小心,行動要不失時機。 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 最親密接近的不過夫妻,最有血緣親情的不過父母。 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世俗的眼光——勢利看人。只看表面穿著打扮,不注重人的品德才能。 近來學(xué)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能屈能伸大丈夫”,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有時退正是為了更大的前進。韜光養(yǎng)晦,不失為一種謀略。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語出宋·蘇麟《斷句》。 月映水中,故稱臨近水的樓臺先得到月亮。而朝南的花木,光照時間多,春天發(fā)芽開花較早,故云“易為春”。“近水樓臺”常用以形容靠近某人或某物而優(yōu)先得到好處。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靠近水,才能知道魚兒的特性;走進山,才能識別各種鳥兒的聲音。說明深入實踐的重要性。 近寺人家不重僧,遠(yuǎn)來和尚好看經(jīng)。 語出元·張國賓《相國寺公孫合汗衫》。 形容對靠近的、熟習(xí)的往往不重視;而對外來的、生疏的,則有一種敬畏之心。 近賢則聰,近愚則聵。 語出唐·皮日休《耳箴》。 接近賢德之人,就會明智;接近愚昧之人,就會昏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語出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靠近紅色就會染上紅色,靠近黑色就會染上黑色。環(huán)境對人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正如俗話所說:跟好學(xué)好,跟壞學(xué)壞。 進德修業(yè),將以及時。 語出晉·陶淵明《屈賈》。 要及時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學(xué)業(yè)水平。 進將有為,退必自修。 語出《瓊琚佩語》。 當(dāng)官時要有所作為,退位后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 進門看臉色,出門看天色。 進門看臉色,可以知道主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出門看天色,可以知道天氣如何。此句教人要善于察言觀色。 進山不怕虎傷人,下海不怕龍卷身。 此句旨在說明一種大無畏的精神。 進一步懸崖峭壁,退一步海闊天空。 再向前一步就會有落下懸崖的危險,而向后退一步則是廣闊的天地。意在教人遇到危險時,不要蠻干、硬拼,要學(xué)會退讓。 盡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責(zé)下。 語出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出了問題,要盡量從自己主觀上找原因,而不要埋怨他人和下屬。 盡美固可揚,片善亦不遏。 語出唐·孟郊《投所知》。 盡善盡美的事物固然值得頌揚,但對細(xì)微的好處,也不能抹殺。 勁草能抗疾風(fēng)卷,松柏可耐霜雪寒。 勁草不畏狂風(fēng),松柏不怕嚴(yán)寒。常用以形容一種不畏強暴的骨氣。 精而益求其精,備而益求其備。 語出清·王夫之《宋論·太宗》。 精:完美,最好。備:表示完全。 全句意為:精益求精,是說已經(jīng)很好了,還要更好;備益求備,是說已經(jīng)很完備了,還要更完備。努力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精誠:至誠,真心誠意。金石:比喻堅固。 全句意為:只要真心誠意,再堅固的東西也能打開。引申意為:只要真誠,什么困難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語出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之十。 古代神話傳說,炎帝的女兒在東海里淹死,后來靈魂化為精衛(wèi)鳥,經(jīng)常銜西山之木石去填東海。說明決心之大,猶似愚公移山的精神。 精之又精,習(xí)與性成。 語出清·魏源《孫子集注·序》。 好了還要爭取更好,不斷地提高、進步;鍛煉出來的本領(lǐng),就如同天生的一般。 荊山失火,玉石俱焚。 荊山:今湖北南漳西,有抱玉巖。相傳春秋楚國卞和得玉于此。故荊山以產(chǎn)玉聞名。 全句意為:荊山失火,玉與石一起都被焚毀。比喻遭遇災(zāi)禍,好壞同歸于盡。 荊山之璞雖美,不琢不成其寶。 璞:蘊藏有玉的石頭。據(jù)《韓非子·和氏》載:春秋時,楚國人卞和覓得玉璞,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rèn)為虛假,先后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荊山之下。王使人雕琢其璞,果得寶玉——和氏璧。 此句比喻雖有好的素材,尚須有人加工。 井底青蛙看天窄,山頂雄鷹放眼寬。 井蛙看天,也就是井口大小的范圍,故云“天窄”;而山鷹在高處,則視野開闊,故云“放眼寬”。人們常以“井底之蛙”形容那些目光短淺、孤陋寡聞的人。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語出春秋·孫武《孫子·九地》。 部隊未行動前,要像大姑娘那樣沉著安靜;行動時,卻要像脫逃的兔子那樣敏捷、靈活。 靜以養(yǎng)身,儉以養(yǎng)性。 寧靜、安詳可以養(yǎng)身健體。節(jié)儉可培養(yǎng)人良好的品性。 靜則人不擾,儉則人不煩。 語出《南史·陸慧曉傳》。 擁有一份平靜的心態(tài),就不易受外界干擾。在生活中做到節(jié)儉,就不會有什么煩心事。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靜坐無事時,要常常反省自己的過錯。閑談時,不要說別人的壞話。 敬老慈幼,恤孤濟貧。 尊敬老人、慈愛兒童、體恤孤寡、救助窮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 語出唐·魏征《群書治要·體論》。 敬重一個有才能、德行好的人,其他的賢人都會高興;懲罰一個惡人,也會使其他惡人產(chǎn)生畏懼。 鏡里朱顏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宋·文天祥《西江月·和友人驛中言別》:“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鏡中的紅顏已變成白發(fā),唯有一顆赤誠之心仍未改變。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語出春秋·李耳《老子》六十四章。 九層高的建筑是從打基礎(chǔ)開始的。千里的行程,是從腳下的第一步走起的。意在教人重視開始的起步,正如常言所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九盡楊花開,嚴(yán)寒不再來。 冬至數(shù)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已是陽春三月;楊花開,嚴(yán)冬已過,不會太寒冷了。 九流三教,樣樣知道。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和農(nóng)家。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學(xué)術(shù)中的各種流派。 此句形容知識廣博,無所不知。 九死之病,可以試醫(yī)。 語出清·魏源《默觚下·治篇》。 經(jīng)歷過九死一生的病人,可以試著去做醫(yī)生。因為他已從自己生病、治病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經(jīng)驗,故云:“久病成醫(yī)”。 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指中國。喑:啞。嗓子啞,不能出聲——失音。 全句意為:祖國要想有生氣,還得依靠風(fēng)暴雷霆般的變革。萬馬啞然無聲的沉悶局面終究是可悲的。 久別偶相遇,猶疑是夢中。 語出清·翟灝《通俗編》十三卷。 故人久別重逢,意外地驚喜。竟不信是真的——該不是在夢中吧! 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 語出宋·洪邁《容齋隨筆》八卷。 身在異鄉(xiāng),巧遇老友,那份高興的心情,就像久旱遇到好雨一樣。 久旱逢甘霖,異地聞鄉(xiāng)音。 在異鄉(xiāng)能聽到故鄉(xiāng)人的聲音,感到特別親切,就像久旱逢到好雨一樣難得。 久住令人厭,貧來親也疏。 住在別人家中時間長了,就會使別人生厭。當(dāng)一個人貧窮的時候,親朋也就疏遠(yuǎn)了。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喝酒不多,本不應(yīng)醉,而喝酒的人,卻自己糊涂起來。女色本不迷人,而好色之徒卻自己沉迷不悟。 酒地花天是茍活,紙醉金迷是偷生。 過著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生活(比喻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的那些人,簡直是茍且偷生。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尋找知音,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典出北宋名相、文學(xué)家王安石。他在南京時,與友人鄭俠同游清涼山。兩人對飲,王安石說:“酒逢知己千杯少。”鄭俠對答:“話不投機半句多。”以后便用這句話形容好朋友之間的情投意合,以及與沒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的無奈。 酒肉朋友,柴米夫妻。 有些朋友,可以在一起吃吃喝喝、熱熱鬧鬧,但不能共患難。而夫妻每天面對的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 酒肉朋友好找,患難之交難逢。 有錢時,要找在一起吃喝玩樂的朋友是很好找的,但要想找一個在患難時能互相幫助的朋友就很難了。 酒是燒身硝焰,氣是無煙火藥。 語出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酒,像會燒身的火硝;氣,如同無煙的火藥一般。旨在勸人為了自身健康,要少飲酒,少生氣。 酒雖養(yǎng)性還亂性,水能載舟亦覆舟。 少量飲酒,對人身心尚有益處,如過量酗酒,則使人喪失理智;就好比水,既能使船漂浮,也能把船打翻。 酒中不語真君子,逢場必講應(yīng)為癡。 酒后易失言,喝多了酒不胡言亂語,才算是真君子;而喜歡到處夸夸其談?wù)撸蟾攀怯行┌V呆。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酒后失言乃醉鬼常態(tài),能在喝了酒后,不胡言亂語,可算得上是一個人格高尚的人。與人錢財交往,不貪不占、賬目清白,才稱得上是一個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漢。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新舊更替是自然規(guī)律。只有舊的過去了,才能出現(xiàn)新的事物或面貌。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語出宋·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舊書百讀不厭,經(jīng)過熟讀深思,你自然就會理解書中的含義。 救寒無若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全句意為:抵御寒冷,最好的莫過于有分量的皮衣。制止他人誹謗,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加強自己品德修養(yǎng)。 救火須救滅,救人須救徹。 救火一定要把火撲滅,救人一定要救徹底。 救人莫以醫(yī),惑世莫以巫。 救人,最重要的是依靠醫(yī)生;而欺騙人,最厲害的是那些裝神弄鬼的巫婆。 救人須救急,施人須當(dāng)厄。 救助他人,應(yīng)當(dāng)在他最危急的時候;施舍予人,應(yīng)在他最困難的時候。 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 生活在安定的環(huán)境里,要考慮到危機的出現(xiàn);身處太平盛世,要有亂世的思想準(zhǔn)備。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語出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里,要有危機意識。如果一味追求安逸、奢侈享受的話,那是很危險的。因此,必須戒驕戒躁,勤儉節(jié)約。 居必?fù)襦彛槐負(fù)裼选?/p> 俗話說“鄰居好,賽金寶”,又道是“遠(yuǎn)親不如近鄰”。所以選擇一個好鄰居是十分必要的。而交朋友更要慎重選擇,蓋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居不幽者志不廣,形不愁者思不遠(yuǎn)。 居住的地方不幽靜,人的志向就不能廣大。沒有危機感的人,他考慮的就不會遠(yuǎn)。 居高常慮缺,持滿每憂盈。 語出南朝梁·簡文帝《蒙華林園戒詩》。 身居高位,應(yīng)經(jīng)常想到有被開缺(免職)的可能。處于盛滿狀態(tài),要常常想到會有溢出來的可能。 居高善下是君子,將有視無大丈夫。 身居高位而又能急流勇退,是有德的君子。有才、有財,而不恃才傲人、恃富擺闊,則可稱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 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 語出唐·虞世南《詠蟬》。 立身高潔,不需要依靠別的力量,名聲自能遠(yuǎn)播。 居官先厚民風(fēng),處事先求大體。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 當(dāng)官首先要注重教化,使民風(fēng)淳厚。辦事必先從全局出發(fā),抓住要點。 居歡愒夜促,在戚怨宵長。 語出晉·張華《情詩》。 愒(kài):急,擔(dān)心。 全句意為:歡樂時,總擔(dān)心時間過得太快;憂愁時,就埋怨夜晚的時間太長。 居家不可不儉,創(chuàng)業(yè)不可不勤。 居家過日子,不可以不注意節(jié)儉。創(chuàng)立事業(yè),不可以不勤奮。 居家務(wù)期質(zhì)樸,教子要有義方。 質(zhì)樸:樸實;不矯飾。 全句意為:居家過日子,務(wù)必要樸實。教育子女,一定要有好的方法。 居身務(wù)期質(zhì)樸,訓(xùn)子要有義方。 為人,務(wù)必要老老實實。教育子女,要有得當(dāng)?shù)姆椒ā?/p> 居心要寬,持身要嚴(yán)。 語出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對待別人要寬容,對待自己要嚴(yán)格。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語出《論語·顏淵》。 身居官職不懈怠,行使職權(quán)要忠心。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鞠躬:恭敬謹(jǐn)慎。盡瘁:竭盡勞苦。 全句意為:恭敬謹(jǐn)慎、不辭勞苦地貢獻一切,直至生命結(jié)束。 局外之言,往往多中。 語出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局外人說的話,往往說得很準(zhǔn)確。誠所謂:“旁觀者清。” 舉不失德,賞不失勞。 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 推舉人才,不要遺漏有德的人;賞賜時,不可忘記有功勞的人。 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語出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全社會的人都是糊里糊涂的,品德高尚的人便會顯現(xiàn)出來。 舉世盡從愁里老,滿山紅花逢冬衰。 世上的人都是在憂愁中變老的,滿山的紅花到冬天便衰敗了。意在奉勸世人要樂觀處世,不必憂愁。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語出漢·鄭玄《詩譜序》。 綱:網(wǎng)上的總繩。目:網(wǎng)上的眼。前半句意為:提起網(wǎng)上的大繩,所有的網(wǎng)眼就都張開。后常用“綱舉目張”比喻條理分明,或抓住主要環(huán)節(jié),帶動一切。后半句意為:將一卷經(jīng)典的文章讀懂了,其他的文章也就容易明白了。 全句的意思是:在眾多的矛盾中要抓住主要矛盾。 舉一綱眾目張,弛一機萬事隳。 語出隋·王通《中說·關(guān)朗篇》。 隳(huī):毀壞。 全句意為:提起網(wǎng)上的大繩,一個個網(wǎng)眼就都會張開。如果放松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則可能全盤毀掉。 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 心中時時有法律的約束,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才能保證平安,天天快樂;作奸犯科、損害他人利益的人,總是憂心忡忡、擔(dān)驚受怕,因為“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總有一天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懼名實之不副,恥才能之無奇。 語出漢·禰衡《鸚鵡賦》。 害怕的是名不副實,羞愧的是沒有出奇的才能。 聚少成多,積小致巨。 語出《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鸩降胤e累,就會由少成多,由小到大。說明積累的重要意義。 聚者易散,散者難聚。 語出清·李綠園《歧路燈》。 團聚在一起的人、積聚起來的錢財,很容易散去;而散去的人或錢財,要想再聚集起來則很難。 涓涓之流,積成江河。 涓涓:細(xì)水慢流。 全句意為:細(xì)小的水流,匯聚起來,就成為大江大河。比喻積小成大,聚少成多。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語出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為救國難而獻出自己的生命,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樣。 倦鳥思林,人老思家。 飛倦了的鳥兒,就想回到林中歇息。人到老年,就想回到家中安歇。 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 語出唐·賈島《宿山寺》。 山的最高峰上,去的人很少。高高的松樹上,鶴也不可能群居。比喻人之卓爾不群。 絕無益之友,交有德之朋。 要拒絕與那些沒有益處的朋友的往來,而與那些有高尚品德的朋友交往。 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沒有力之子。 做帝王的不應(yīng)忘記有功的大臣。做父親的不應(yīng)埋沒有能力的子女。 君好則臣為,上行則下效。 語出唐·白居易《策林·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 好(hào):喜歡。 全句意為:君王喜好什么,臣子就做什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也跟著怎么做。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語出唐·李益《游子吟》。 太陽急馳而過,就像弦上射出的箭一樣快。比喻光陰易逝。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語出唐·劉禹錫《浪淘沙九首》之三。 你看那渡口淘沙的地方,就會知道在人間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人就像那沙子一樣被淘汰掉。 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語出唐·杜甫《三韻三篇》。 你看那些光明磊落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原則立場。 君王有難思良將,人到終年憶兒孫。 帝王在危難時就想到忠良之將,人到晚年就想念兒孫。 君要花滿縣,桃李趁時栽。 語出宋·辛棄疾。 你要想花開滿縣,就要適時地栽種桃李等樹木。旨在勸人多植樹,以美化環(huán)境。 君以為易其難將至,君以為難其易將至。 本以為很容易的事,可能會遇到困難;而原以為很難的事,也可能很容易得到解決。因其易,人們往往會掉以輕心,容易的事也會變得很難;因其難,人們往往比較重視,有了迎難而上的心理準(zhǔn)備,難辦的事也會迎刃而解。意在說明做任何事,既不能輕視它,又不能有畏難情緒。 君有丈夫淚,泣人不泣身。 語出唐·孟郊《答姚怤見寄》。 君子的眼淚,只為那些遭遇不幸的人而流,他們不會為了個人而哭泣。 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 諍(zhēng):直爽地勸告。 全句意為:國君有敢于批評的臣子,就不會亡國。父親有敢于提意見的兒子,家庭就不會衰敗。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語出元·佚名《劉弘嫁婢》。 君子:西周、春秋時對貴族和統(tǒng)治者的通稱。與其相對應(yīng)的稱小人。小人:指被統(tǒng)治的勞動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與“小人”逐漸成為“有德者”與“無德者”的稱謂。 全句意為:君子也喜歡錢財,但要依靠正道去獲取。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能夠安于貧窮;達觀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并不作非分之想。 君子報仇三年,小人報仇眼前。 所謂“君子報仇三年不晚”,是說君子報仇會從長計議,等待適當(dāng)時機;小人報仇,因目光短淺,缺乏謀略,故急于行事。 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斗:舊時計量糧食的量具,多以木制。一斗約合15市斤。全句意為:對那些道德高尚者,不可以相貌取人。他的深刻內(nèi)涵就像海水一樣,是不可以用斗來衡量的。 君子不念舊時惡,小人偏記眼前仇。 君子不計較別人過去的壞處,小人偏記住眼前的仇恨。 君子動口,小人動手。 當(dāng)發(fā)生矛盾時,君子動嘴講道理,小人則往往訴諸武力。 君子獨處,守正不撓。 語出《漢書·劉向傳》。 品德高尚的人,即使獨自一人,也能堅守正道,而不做歪門邪道的事。 君子腹有容人量,小人胸懷忌妒心。 有道德修養(yǎng)的君子,他的心胸廣闊,有容人的肚量。而小人的心胸狹窄,總是忌妒別人。 君子貴知足,知足萬慮輕。 語出元·趙孟《題耕織圖二十四首》。 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可貴之處在于知足。能知足,則憂慮煩惱就少。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語出《論語·子路》。 君子之間彼此和睦相處,但有不同意見;小人之間臭味相同,但相互間卻鉤心斗角。 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語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君子見到別人陷于困苦災(zāi)難時,則同情援助;小人見到別人遭受災(zāi)難時,則幸災(zāi)樂禍。 君子交有義,不必常相從。 語出三國魏·郭遐叔《贈嵇康五首》之五。 君子結(jié)交講求義氣,不一定要經(jīng)常聚在一起。 君子矜人之厄,小人利人之危。 語出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五十五回。 君子同情遭受苦難的人,小人則從別人的危難中撈取利益。 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 語出《太平御覽·人事》。 君子害怕失去道義,小人害怕失掉個人利益。 君子勞心,小人勞力。 統(tǒng)治者和貴族是腦力勞動者,被統(tǒng)治的勞動人民,只能依靠體力勞動來生存。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 語出《禮記·樂記》。 君子的快樂,在于獲得了他所追求的真理;小人的快樂,在于滿足了他的個人私欲。 君子論是非,小人計利害。 語出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君子所重視的,乃是原則是非問題;而小人所計較的,是個人利益的得失。 君子履微霜,即知堅冰至。 語出宋·黃庭堅《次韻答文武志病起獨游東園又和二首》。君子一踩到輕霜,就知道嚴(yán)寒的冰凍就要到了。比喻見微知著。 君子名利兩得,小人名利兩失。 君子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故而名利雙收;小人處處為自己打算,甚至損人利己,不為社會所容,故而名利兩失。 君子千言有一失,小人千言有一當(dāng)。 語出元·無名氏《魯齊郎》。 君子的言論,多數(shù)都是正確的,但偶爾也會有失言的時候;小人的許多話,大多不恰當(dāng),但偶爾也會有正確的時候。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 君子嚴(yán)格要求自己,小人卻苛求別人。 君子如淡水,日久情愈真。 君子之間的交情,看似平平淡淡,但是相處得久,就會知道,他們的感情是真摯的。 君子山岳定,小人絲毫爭。 君子在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如高山之不可動搖;小人為了自己的絲毫小利,而斤斤計較,爭執(zhí)不休。 君子雖殞,善名不滅。 語出唐·武則天《臣軌下·誠信章》。 殞:死亡。 全句意為:君子雖然逝去,但他的美名卻不會磨滅。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語出《論語·子路》。 君子能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狂而不能泰然自若。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語出《論語·述而》。 坦蕩:泰然自得的樣子。戚戚:憂懼的樣子。 全句意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胸襟坦蕩,心情樂觀;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心胸狹隘,總是憂愁害怕。 君子暇豫則思義,小人暇豫則思邪。 語出《阮子》。 君子在空閑時,想的是怎樣做好事;小人在空閑時,則想著如何干歪門邪道的事。 君子先擇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責(zé)。 語出隋·王通《中說·魏相篇》。 君子在交友前,先加以觀察選擇;小人則先交友,而后再加以苛求。 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 語出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訐(jié):攻擊別人的短處或揭發(fā)別人的隱私。 全句意為:君子總是贊揚別人好的方面,而小人總是攻擊別人的短處。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君子講究誠信,講一句話算一句話,就好比快馬只需一鞭,便會奮蹄疾馳。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駟馬:同拉一輛車的四匹馬。 全句意為:君子一句話講出,就是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來。形容說話算數(shù),決不反悔。 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友。 君子之間,以有相同的世界觀而結(jié)為朋友;小人之間,以有共同的利益結(jié)為朋友。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語出《論語·里仁》。 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貪圖小利。 君子之命,隨遇而安。 君子能安于命運,不管遇到什么環(huán)境,都能適應(yīng)生存。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語出《莊子·山木》,又《禮記·表記》: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醴(lǐ):甜酒。 全句意為:君子之間的交情平淡得像水一樣,而小人之間的交情卻甘如甜酒。 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壞。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能成人之美;小人之交甜如蜜,但往往干出損人利己的壞事。 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 君子的心公正而又能寬恕,小人之心自私而又刻薄。 君子之學(xué),死而后已。 語出清·顧炎武《與人書》。 君子學(xué)習(xí),直到死才停止。 君子之學(xué)進于身,小人之學(xué)進于利。 語出《文中子·天地篇》。 君子學(xué)習(xí)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學(xué)識水平;小人學(xué)習(xí)的目的,是為了謀取個人的私利。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語出《左傳·昭公八年》。 征:同“證”,證據(jù)。 全句意為:君子間的講話,注重誠信,而且有證據(jù)。 君子之遇事,一于敬而已。 語出宋·楊時《二程粹言·論事篇》。 君子對待事情,始終如一地謹(jǐn)慎。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語出《論語·為政》。 周:親和。比:勾結(jié)。 全句意為:君子之間的關(guān)系親和而不互相勾結(jié),小人互相勾結(jié)但并不親和。 軍馬未動,糧草先行。 軍士要吃飯,馬匹要吃草。要保證軍馬的生活需要,糧草是先決條件。因此,在軍事行動之前,先要把糧草準(zhǔn)備好。比喻凡事要先做準(zhǔn)備。 浚井不渫則泥濘滋積,嘉谷不耕則荑莠彌蔓。 語出《抱樸子·博喻》。 浚:疏浚。渫:淘去污泥。荑:一種類似稗子的草。莠:惡草的通稱。 全句意為:疏浚水井不淘去污泥,井就會被污泥堵塞;好的莊稼不去耕耘,就會雜草叢生。 駿馬卻馱癡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駿馬馱癡漢,美妻伴拙夫,說明不般配。深層意思是說世間事物難以完美。 駿馬揚蹄嫌路短,雄鷹展翅恨天低。 比喻有理想抱負(fù)的人,都希望能有一個供自己發(fā)展的廣闊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