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馬克斯·韋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現代社會科學主要奠基人。2020年6月14日,適逢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文度君特別奉上一份與馬克斯·韋伯相關的書單——這里面,既有韋伯本人的經典著作,也有旁人對韋伯思想的分析,透過這8本書,相信你可以對韋伯的思想有一個相對全面的理解。 01 點擊請購《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作者: [德]馬克斯·韋伯 譯者: 康樂 / 簡惠美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馬克斯·韋伯的代表作之一。 近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具有支配性力量的資本主義,何以獨獨從西方文明中孕生出來?韋伯從文化宗教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這一角度提出,近代資本主義以其理性化的持續經營和組織勞動為特征,而資本主義精神中的核心要素,即“天職”思想、為職業勞動獻身的工作倫理,與基督新教的禁欲性格具有天然的內在親和性。 雖然禁欲精神助長了近代經濟秩序的誕生,但資本主義在建立起決定一切的秩序后,將自己的根基盤踞在機械文明之上,新教的入世禁欲精神,則解體為純粹的功利主義。褪除了宗教倫理意涵的資本主義,最終走向“無靈魂的專家,無心的享樂人,這空無者竟自負已登上人類前所未達的境界”。 02 《學術與政治》 作者:[德]馬克斯·韋伯 譯者:馮克利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這本書包含了韋伯的兩篇著名演講,《以學術為業》和《以政治為業》。在這兩篇演講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在虛無主義氛圍之中,悲劇英雄式的韋伯。在一個祛魅的世界,學術及政治是否能成為一種志業?對世界有所知和對世界采取行動之間的統一,是否能在學術中或在政治中實現?面對這些問題,韋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遠。而他提出的價值中立原則及責任倫理與心志倫理的對峙,迄今仍對我們的學術反省與政治實踐具有啟發意義。 03 《儒教與道教》 作者: [德] 馬克斯·韋伯 譯者: 王容芬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在本書中,韋伯所研究的課題是:中國為什么沒有出現西方那樣的資本主義?韋伯以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又重點研究了建立在這種社會結構基礎之上的中國正統文化--儒教倫理,同時還順便考察了被視為異端的道教。韋伯將儒教與西方的清教作了較為透徹的分析比較,最后得出了一個結論:儒家倫理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04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 作者: [德] 馬克斯·韋伯 譯者: 康樂 / 簡惠美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對印度人的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等諸多方面,至今仍有著重大影響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宗教?本書是社會學大師韋伯作品集之一,作者在本書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認為,對亞洲整體而言,中國扮演了類似法國在近代歐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達的“洗練”,莫不是源自中國。相反的,印度的意義則可媲美于古代的希臘世界:在亞洲,舉凡超越現實利害的思想,很少能不將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統或異端的)救贖宗教,在整個亞洲地區扮演了類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05 《經濟與社會》 作者:[德]馬克斯·韋伯 譯者:閻克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這本書是韋伯的畢生之作,于1921年,韋伯去世后一年,由他的夫人瑪麗安妮整理出版。可以說,韋伯一生的主要工作,都包含在此書中。這本書,也可以看作是韋伯的現代社會的全景描述。《經濟與社會》在1998年被國際社會學協會評為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學著作。 06 《馬克斯·韋伯思想肖像》 作者: (美)萊因哈特·本迪克斯 譯者: 劉北成 / 劉援 / 吳必康 / 劉新成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馬克斯·韋伯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重要的創始人之一。本書追溯了馬克斯·韋伯一生的軌跡,著重探討了他早期關于德國東部農業工人的研究和有關證券交易所的研究,考察了他的宗教社會學方面的著作,并且集中分析了韋伯的統治類型學、法律社會學和政治著述。 07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著作的分析》 作者: [英] 安東尼·吉登斯 譯者: 郭忠華 / 潘華凌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大學譯叢·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著作的分析》是一本詮釋性和比較性的論著,作者對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著作進行了簡潔而又全面的分析,以幫助讀者深入理解這三位建立了現代社會學基本框架的思想巨匠。本書是社會學領域初學者無法繞過的參考文本,被譽為“了解社會學三大古典傳統的系統入門書”和“一代又一代大學生的生命線”。 08 《韋伯與馬克思:以及黑格爾與哲學的揚棄》 作者: 【德】卡爾·洛維特 譯者: 劉心舟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在洛維特看來,正如我們的現實社會不止一種,關于它的科學也有兩種:市民社會的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而這兩種研究傾向的代表人物分別是馬克斯·韋伯與卡爾·馬克思。他們都從黑格爾關于客觀精神的哲學中走出來,進入了一種關于人類社會的分析中,對現代生活方式之整體提出了質疑,而整個質疑的總標題就是:“資本主義”。 (內容來源:上海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