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乃“后天之本”,我們身體中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脾胃將食物轉化而得來的,小孩臟腑比較嬌嫩,尤其是脾胃功能發育不完全,家長如果不注意孩子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很可能導致孩子出現脾虛的問題,進而影響到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中醫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也能看出脾胃問題,孩子若出現下面的幾種癥狀,說明寶寶脾胃功能比較差,請及時健脾。 1:口臭——胃中有火 很多父母說自己的孩子,年紀這么小咋就有口臭了,會誤以為是刷牙刷不干凈所致,其實真正的原因來源于脾胃,胃腸中有積滯,或有胃火、大腸火。 2:鼻頭發黃——脾虛 鼻頭發黃,是胃腸有積食或者脾胃功能不好的表現。 黃為土色,脾胃屬土,大人小孩面色發黃首先考慮脾胃問題,尤其是小兒要考慮脾胃積滯,甚至是疳積。 3:愛流口水、睡覺磨牙 脾開竅于口,孩子睡覺不自覺地流口水,還經常磨牙,究其根本在于“脾虛”(脾虛濕盛),西醫上稱為“腺樣體肥大”。 4:孩子睡眠不好 “胃不和,臥不安”。孩子夜臥不安,輾轉踢被、夜驚哭鬧,多為胃腸不和,飲食積滯,父母要多關注。 5:孩子愛發脾氣 很多父母說,孩子最近脾氣很大,無緣無故發脾氣,建議給孩子調理下脾胃,胃腸積滯消除了,脾氣也會變得溫順乖巧可愛。 【除此之外,孩子脾虛積食,還會傷及五臟六腑,身上會有這些表現】 1:積食傷肝——經常不明原因的哭鬧、情緒焦躁、晚上12點到4點不睡覺,惡心食欲不振,只吃生冷零食。 2:積食傷脾——舌苔白厚,脾虛腹瀉、消化不良、吸收不好。 3:積食傷腸——舌首黑燥,引起腹脹,形成腸痙攣、痢疾、下垂。 4:積食傷肺——易感冒、咳嗽、氣喘、過敏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炎、抵抗力差。 【中醫提醒:要想保護孩子脾胃,做好這7步】 脾胃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濕,四怕寒,五怕飲食失節,六怕油膩,七怕憂思! ● 怕 生、冷、寒、濕 過則損傷脾胃陽氣,令運化失調,氣血失養,水濕泛濫。 ● 怕飲食失節 脾胃為受納之官,不時而食,會影響脾胃的休息,擾亂胃腸道正常的消化吸收節律,影響其功能恢復。 ●怕油膩 油膩、脂肪,過度的動物蛋白會礙胃之運化且影響排泄。 ●怕憂思 中醫講“思傷脾”“思則氣結”,憂傷、思慮過度,會直接影響脾胃,造成脾胃氣的停滯,導致胃病。 有些人甚至把胃當做“出氣筒”,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不吃不喝或者暴飲暴食,這都會損害脾胃的健 康。 【消食先健脾,脾好積食自然而然就沒了】 中醫推薦消食的小經方——山楂六物膏,組方:雞內金、山楂、山藥、茯苓、麥芽、芡實、蓮子、益智仁 方中重用雞內金健胃消食、澀精止遺,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懷山藥健脾養胃、補氣養血,三味食材共為君藥; 輔以麥芽促進腸胃蠕動,茯苓健脾補中、寧心安神,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 蓮子安神鎮定、養胃健胃,益智仁溫脾止瀉為臣藥。 八物相聚,熬煮15小時,每天給孩子泡2次水(每次1勺),強健脾胃、消食化積,口味也酸甜可口,孩子愛喝,大人也可以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