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臉識人是人們在社交生活中,對于進入一個新的圈子里的最初認識。“察言觀色”便是如此,在對任何人或事物都不甚了解之時,外表便成了其他人對于ta最基礎的印象定義。 所以,每當我們來到新的工作單位或是進入一個新的社交圈子,精心地打理好個人儀表,一定是最首要的事情。 在中國古代,面相學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禮記》,棣屬于中國古學“五術”之一,主要是利用人類面相上的特征和行為舉止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身體健康狀況,之后又與《易經》《三命通會》等玄學理論融合,發展成了通過面相特征與變化從而推測命運的一套理論。 《禮記》之中曾經記載“視上于面則傲,下于帶則憂,傾則奸”,意思為和人相處時,如果視線高于對方的面部,則顯得極度傲慢;如果視線一直游離在對方的腰帶處,則顯得充滿了憂愁;如果視線一直看向其他地方,則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別有用心,滿心算計。 春秋名仕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平吳成功,重奪王位之后,自知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遂選擇了與西施隱退朝野,泛舟齊國。 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曾國藩也對面相學深信不疑,還對此頗有研究著有《曾文正好相術》一書,曾經一手提拔晚清名將江忠源時評價他:“骨鼻劍脊,龍準日角,立明天下,以節烈死。” 果然江中源一生剛直豪爽,出任清朝統帥,在對抗太平天國起義之中,痛失瀘州后,不愿受辱投水自盡。 曾國藩 而在西方世界中,關于面相的研究發源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說過:“面目黑者,都有作惡傾向。”看似非常主觀武斷的說法,但隨著醫療科學不斷發展,這句話被證實了確實有著相應的科學道理。 法國神經學家孟菲斯曾經用弱電測試過一些長期抑郁、精神不穩定的人群,他發現當微電流經過這些人腦內的顳葉時,刺激了大腦邊緣系統中關于情緒調節的區域,這時測試者們會表現出焦慮厭煩以及暴力傾向。 這正是大腦的調節系統正在分泌出的激素和控制中樞抑制雙重作用下的表現,這時內分泌機能則通過激素動態在皮層之下產生黑色素的沉淀。 所以當一個長期處于抑郁、暴躁、不滿而又長期隱忍的人,ta的面部上多多少少都會呈現出黑色,正是我們俗話說的“印堂發黑”,這一體征往往預示著此人大事不妙,災禍臨頭,畢竟長期處于消極生活之中,災禍的到來也比普通人的概率大得多。 美國心理學實驗室曾做過一個實驗,讓陌生人相對而坐,互相觀察對方的外貌后,再寫出從樣貌而得出的,關于對方身份信息的猜測,結果實驗顯示,對于面容姣好的人,大部分人得到的都是一些正面的猜測,而一些長相稍微奇異的人。 例如:眼距過寬,嘴唇過薄,或是眼睛呈三角形等等,都是屬于一些第一眼讓人不舒服的長相,所以得到的猜測也多為“詐騙犯”“智力缺陷”等等,雖然不能蓋棺定論,但這次的實驗結果,根據面部猜測身份的正確率達到了72%,由此證明“以貌取人”相對來說并不是一項空穴來風的標準。 FBI著名犯罪心理學家保羅曾在自己的著作里,詳細介紹了罪犯利用外表進行犯罪的特征:詐騙犯通常需要具備一副濃眉大眼,端正大方的臉,這樣的面貌的詐騙成功率遠遠高于那些長相精明,賊眉鼠眼的騙子。 連環謀殺犯通常長相普通,平易近人,擁有一到兩個樸實的愛好,例如釣魚和種植等等,這幅皮囊正是蒙蔽那些受害者最強大的偽裝。 激進殺人犯通常擁有一張令人不適的臉,因為心理因素造成長期頹廢,眼窩深陷,兩頰下垂等等,而且極為容易出汗,和無緣由地顫抖,因為他們的大腦情緒中樞常常異常活躍興奮,這促進了汗腺的發達,而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沒有經過謀劃,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都可能爆炸。 由此可見,心理因素和健康問題,也能夠影響我們面部五官的變化,面部和肢體一樣,是人類心理最誠實的反映者。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以貌取人”的例子,通常也屢見不鮮:面試時同樣水平的候選人,面試官們則會從兩位應試者的外貌條件,交流情緒和言行談吐中選擇更加優秀的那一位。 職場中,相比于能力出眾但是時常不茍言笑,不易交流的人,那些外表姣好笑容親切的人總是更能獲得晉升機會,有人或許會質疑,不按工作能力的篩選就像是一場“潛規則”。 “以貌取人”本就是一場潛規則,心理學家富力瓦特曾說過:以貌取人是人性的弱點之一,也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無法克服這項本能,也無法阻止大腦的選擇。 但是,一個人最終的人格魅力也無法單單用外表皮囊就能夠定位,中國著名的男演員黃渤就是一個特例,雖然其貌不揚,擁有在各種方面都屬于“令人不適”的外貌特質,但是他擁著極高的智商和情商和良好的面部管理和積極的心態,這成為了他獨特的魅力,不少女神級的女星例如舒淇、林志玲都公開表示過非常喜歡黃渤,他是自己會愛上的男人。 除去整容,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向上的態度也會對面容造成改變,和飽受憂郁、抑郁的“印堂發黑”相反,如果一個人對于生活充滿活力,既定好追求目標不斷追逐,凡是樂觀大方不斤斤計較,那么相對的,呈現在他們臉上的氣色,也就非常的紅潤和健康。 我們通常說的,女人婚后幸福與否,從氣色上就能夠看出,家庭和睦與家庭關系緊張的人,在面色上相差迥異。所以,即使這個社會“以貌取人”大行其道,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塑造自己健康的心理狀態,如同黃渤在娛樂圈之中,依靠自身的內在美,活成一款獨一無二的人格標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