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鮮活證據。
什么是鮮花證據,簡單來說,就是那些讓你眼前一亮,讓你產生“原來是這樣”,“還可以這樣理解”的觀點。
換言之,鮮活證據是在突破我們的原有認知,建立一個新的解釋框架。
舉個例子,采銅曾在《精進》中提出了一個收益值與衰期的關系。
當我們糾結于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或是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做時,應該摒棄單一的視角,而是從兩個不同的維度來考慮。一個是收益值(做了它之后,帶來我們的物質和精神收益),二是收益半衰期(收益隨著時間的衰減速度)。
從這個解釋來看,自然而然得到了一幅類似于時間管理中的「重要緊急四象限圖」。不管是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等都可以落在這四個象限圖里。
第一象限:高收益值,長半衰期。比如,學習一門技能,習得一門外語,與牛人進行一次深度的交談,學會了某種思維方式等等,這些都會給你帶來極大的愉悅體驗以及物質上的回報,同時,這種價值衰減的很慢,甚至會一直存續下去。
第二象限:低收益值,長半衰期。比如,彈了一小時鋼琴,畫了一幅畫,每天寫1000字等,這些都不會立馬給你帶來可見的收益,甚有可能,前期讓你各種痛苦,堅持不下去,但若一直堅持下去,終有一天,會由量變引起質變。
第三象限:低收益值,短半衰期。比如,與某人鬧矛盾或是在網上做“鍵盤俠”,這類事情沒有任何意義。
第四象限:高收益值,短半衰期。比如,新買了一個包,刷了兩個小時的朋友圈,抖音,微博等等,短期的愉悅體感很高,但是這種感覺很快就隨時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由此,我們知道,我們應該真正的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什么地方吧。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大牛是怎么思考出這些鮮活證據的?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們一直提倡要看透事物背后的本質,要勤用黃金思維圈,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
那鮮活證據背后的本質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概念,是對概念的深入研究與重新解釋。
01
概念,是一切知識的基石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概念就是一個人對一個人領域知道的多少。
所以,經常會聽到別人說:你對這個沒什么概念呀!或是“哇,你了解的真多!”。
事實上,概念遠不止這么簡單。
心理學上,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詞來標示和記載的。概念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同時又是思維活動借以進行的單元。
一言以蔽之,概念是大腦存儲信息的基本單元,且是外界事物的心理表征。
在《刻意練習》中, K. AndersEricsson認為,進行刻意練習的本質目的,就是構建心理表征。
也許心理表征的說法,很多人還是不好理解,翻譯成熟悉的語言。
即是:套路。
構建心理表征,即是套路。
什么是套路?就是當你看到蒙拉麗莎的字樣時,你腦海中已經浮現出了蒙娜麗莎的那副畫像。
研究顯示,刻意練習,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練習體系。任何領域的任何專家,基本都是刻意練習的高手。
而概念,本質上又是外界事物的心理表征。
所以,不難看出,有這么一層邏輯關系:
由此,當我們在說刻意練習的時候,最終,都是在對一個基本的概念的習得。
事實上,不僅刻意練習是如此,任何知識都是如此。
概念,是一切知識的基石。
比如,國外有一個專門研究橋段的網站,很多電影或電視劇的劇情都被他們研究過,你很難想象,一個追逐戲,就有57個不同的橋段。試想57個橋段,是57個概念,如果都能知曉,再來設計劇情,不是信手拈來嗎?
再比如,李笑來第一次習得概念是如何閱讀教科書:
一本很厚的教科書,其實就那么幾個概念,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概念,而后衍生的方法論以及聯系。這些概念都學透了,一本教科書也就學明白了。
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離不開學習概念。
正如李笑來所說:少有人擁有的高級能力——能夠獨立的,正確的使用概念。
02
思維導圖與概念圖
上世紀80年代,東尼博贊創建的思維導圖引入了中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思維導圖,應該不會陌生。
它又叫心智導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運用文字,圖形把各級主題的關系表現出來。
這正符合人類大腦的特點,善于記憶圖形,而非單純的文字。
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模式,幫助我們更好的記憶,思考,學習。現如今,思維導圖已經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應用。
像,我們平時讀完一本書,很多人非常喜歡畫一張思維導圖,來梳理書中的結構和脈絡。還有一些企業進行戰略分析時,也經常用到思維導圖來頭腦風暴。
那這跟我們所講的概念有什么關系?
本質上來說,思維導圖并是一個高深的概念,而是一個工具。但正是這個工具,卻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記憶,思考和學習。
而在學習概念這種抽象的東西上,我們也可以引用一個工具——概念圖。
概念圖是一種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網絡圖形化表征,即是概念與概念間關系的圖示法。
從他們的定義,可以看出,思維導圖與概念圖最大的區別在于:
思維導圖,是一種層級結構;
概念圖,是一種關系結構。
不同的場景,應用不同的工具,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在之前的文章里,說到過,差異化價值的策略之一是堅持正確的策略。用更好的思維工具,來思考,不就是一種正確的策略嗎?
所以,在概念的學習上,可以運用概念圖,來更好的理解概念之間的關系。
03
概念的思考
任何工具都是用來輔助我們思考的,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輔助。
也就是說思考在前,工具在后(不是時間先后,而是重要性前后)。
為什么那些大牛能夠提出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鮮活證據?
我認為是他們有一種對概念的極致求知精神。深入研究一個概念,然后結合自己的知識背景,創造出新的解釋框架。
人是一個很奇怪且矛盾的動物。
既有強大的好奇心,又有淺嘗輒止的習慣。
好奇心不斷驅使我們探索背后本質的東西,淺嘗輒止卻又極易讓人滿足。
回到概念本身。
對概念本身的思考,才是學習它的第一要務,其次是運用工具。
但這種思考不是一種淺嘗輒止的思考,不然也不會存在什么二八定律了,相反它是一種深入且多維度的思考。
怎樣才算深入且多維度?
好比一篇文章,為什么有的文章就能給讀者很深的印象。一般情況下,無外乎兩個方面,深度和廣度。
首先是廣度,給人新認知,新概念,新術語,都是一種多維度的角度;其次是深度,引起讀者的共鳴,講到最根本的點子上了,這就是深度。
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都只能停留在概念的表面,很難超過本身去思考。
正如,福爾摩斯所說:大部分人只是在看,并沒有觀察。
04
概念的解釋框架
最后一點,來談談解釋框架。
對概念的深入思考,是一個思維過程,過程很難形容,也不容易表達。
而一個新認知需要與原來的不同,甚至是全新的解釋。
所以需要用新的解釋框架來定義。
在認知心理學上,“解釋框架”就是你選擇的描述方式,重點不在于你提供了什么信息,而是選擇了什么樣的描述方式。
細細一想,有的概念不就如此嘛,概念本身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但是對概念用新的解釋框架來描述,其含義就發生了巨變。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你認為的“無證工人”,在我這里就是“非法移民”,你所說的“遺產稅”,在我看來就是“死亡稅”。你將墮胎作為一種“自主選擇”的行為,我卻認為那是在謀害生命。
再舉一個例子,有兩個特拉比斯特派修道士。
一個修道士問院長,“我能否在做禱告時吸煙?”
修道院院長立即回絕:“當然不行,這近乎褻瀆圣靈!”
而另一個修道士問院長:“我能否在吸煙時做禱告?”
院長回答說:“當然可以,上帝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聆聽我們的聲音。”
這個故事并不是真的,但卻非常有趣。
所以,解釋框架對于概念的多維度理解尤其重要。
如果你聽過羅振宇的邏輯思維音頻,你會發現,羅胖其實就是在對那些我們所熟知的概念進行一種新的解釋,而且往往這種解釋,聽著還很有道理。
04
寫在最后的話
一個人的聰明與否,就看他腦子里有多少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聯就可以了。
事實情況是,大多數人的概念并不清晰,甚至是含糊不清的。
但正如文章所言,概念是一切知識的基石。
甚至,概念,應該是每個人都要習得的一個關鍵概念。
那如何習得呢?
其實文中已經給出大致方向了:
1)對概念深入思考,這一步驟誰也不能替代;
2)對概念建立新的解釋框架,從新定義;
3)運用概念圖幫助思考。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方向,方向明確了,然后就是往里面填充細節的方法和模型。
對概念的學習,其實是無止盡的,因為不同的時期,解釋框架有可能發生變化,比如,以前的“燃素”概念,現在已經摒棄了,以前的“懷才不遇”,現在也很難發生了。
不過,這也正是學習的樂趣所在,學無止境。
最后,用樊登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好奇心不死,學習不止。
END
參閱書籍:
《精進》,作者采銅
《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作者李笑來
《刻意練習》,作者 K. AndersEric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