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拴朝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于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岳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近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以《黃河黃土、雄獅雄踞》為題,論述黃河是“以黃土為骨肉、以黃河為血脈的雄獅,體內引而不發地積蓄了無盡的力量,攜從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淀而來的厚重底蘊,正面向世界、傲然雄踞”。殊不知在黃河中游南岸,豫晉大峽谷出口,還真有一座以雄獅姿態傲然挺立的山峰奇觀! 獅子山位于澠池南村的桓王山東側,與山西垣曲縣古城隔河相望。它因像一頭威武雄壯的雄獅守衛在黃河岸邊而得名,其惟妙惟肖的形象堪稱黃河流域的一大自然奇觀。九曲黃河在沖出豫晉大峽谷之后,在開闊的南村沿岸緩緩而行,在八里灘段突然加速呼嘯撲向獅子山腳下,波濤之聲響徹十里開外。黃河在此受獅子山阻擋,拐了一個彎向東奔流而去。這里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黛眉娘娘在黃河北岸欲過黃河到南岸的黛眉山去,無舟可渡、無橋可走,忽然河中奔出一頭卷毛獅子。黛眉圣母騎上獅子,獅子一躍而過黃河,頭朝南、尾朝北趴在地上。黛眉圣母已登山成仙,這卷毛獅子趴在那里久待主人不回,就化成一座瘦骨嶙峋的獅子山,至今仍守候伏臥著。在《黛眉山遺稿》中有詩曰:“老鸛灘南獅子峰,弓腰昂首顯奇蹤。黃河滾滾疑鳴吼,熊耳馬頭盡俯從。” 關于獅子山的險要地勢,在民國十七年澠池縣志中戴藻的《重修獅子山閣道記》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古利津城東七里有獅子山,自桓王冢迤邐而東,復北向,皆石山,陡而峻,黃河直沖山根下,約里許無路。昔人橫鑿山腰為徑,寬僅盈尺。考崖畔古碣,謂黛眉二童子曾助修,此美前君子之功而特神其說耳。余少過清涼窩,行七十馀步,皆石徑。逼窄滑溜,上無草木可攀,俯視濁浪滔天,每匍匐半暝而行。至龍王窩,波濤洶涌,絡石齒齒,稍失足即墜。乃鑿石著杙,為棧者二。又有數處,石縫橫裂,窺之深而黑,水激激鳴其中。嗚呼,險矣哉!曾神工助修至是而至耶?迄今數十年夢想猶驚焉……” 獅子山腳下的渡口也是著名的濟民古渡(又稱利津古渡)所在地,黃河漕運和陽壺古道在這里交會。從春秋戰國到解放戰爭時期,這里一直是歷朝歷代爭相控制的軍事要塞。數千年來,在這條水陸交通要道走過多少王侯將相,在這塊土地上發生過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無法一一詳知,我們只能在獅子山上開鑿的黃河漕運棧道上留下的摩崖石刻題記中,感悟這里的驚險和繁華……“萬仞懸崖俯怒潮,羊腸古徑亙山腰。分明斜谷巖邊道,不許張良用火燒。”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最重要的支前渡口,擔負著晉南戰區的物資供應補給和傷兵運輸。1944年5月日軍突破中條山防線,于9日夜在黃河北岸分兵三路強渡黃河,其中一路在獅子山渡河后,分兩路迂回夾擊,偷襲了駐扎在清涼窩的守河部隊哨所,使南村渡口失守,三日后澠池淪陷。之后,日軍為了達到長期霸占中原的目的,就在黃河兩岸抓民夫修碉堡,南村沿河村莊被燒搶一空。至今在獅子山上,還有三座日軍修筑的碉堡工事遺跡。 獅子山對岸高出河面數米的灘地上曾是北魏陽壺古城所在地,自宋置垣曲縣于陽壺古城東北側一里許的古城鎮,到1959年因國家計劃實施小浪底水庫工程而搬遷至劉張,獅子山的自然奇觀在此之前一直是垣曲縣的十大美景之一。垣曲縣志記載:“獅山,山也。在黃河南岸。狀如獅子蹲居。尾掉河干,挽狂瀾于即倒。足濡波心,做砥柱于中流。氣噓而云出岫,怒號而浪翻濤。”獅子山在歷史上曾歷經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明崇禎十五年六月四日和清嘉慶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等5次8級以上大地震和數不清的特大洪水災害,山上至今能看到地震遺跡,但獅子山巍然不動,依然守侯著這一片沃土,見證了華夏文明的誕生與延續,見證了歷史的烽火煙云與滄桑巨變,這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象征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寫照!昔日繁忙的利津古渡雖已成為歷史,但現在小浪底庫區建成蓄水后,在這里形成了庫區最遼闊的水面。這里碧波蕩漾,天水一色,“雄獅臥波”的美景更加壯觀秀麗! 這里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的山河畫卷,來澠池看“海”吧,黃河雄獅在這里等您!(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