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葉,隨著提高女權、興辦女學等改良政治的社會活動,女演員也得到了重登舞臺的“恩準”。 但是,在京劇舞臺上最早出現(xiàn)的女演員還是極少極少。當時,最享盛名的女演員有:先“玩兒票”,后“下海”、號稱“坤伶元老”的“老生”恩曉峰;因家境中落而學戲,“皮黃”、“梆子”全能的“花旦”王克琴;文武精通的“文武老生”小蘭英;一出《十八扯》紅遍上海灘的“花旦”金翠鳳(后更名宋鳳云,改演“小花臉”)。 姿容秀美、有“女伶三杰”之稱的“青衣”、“花旦”劉喜奎;能夠自編自演的“青衣”、“花旦”金月梅等人這些女演員幾乎都是先在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哈爾濱等大城市唱紅之后,從外地進的北京城。 十九世紀初期,李毛兒創(chuàng)辦的“髦兒戲”班在上海打響后,群起仿效,培養(yǎng)女演員的班社一天一天地多起來。 1914年,著名河北梆子演員“還陽草”(本名楊韻譜)在北京成立了“梆子、二黃兩下鍋”的“套德社戲班,演員一律是女演員,秦鳳云、雪艷琴、鮮靈芝、李桂云、張?zhí)N馨等人先后在該社擔任“旦行”主演。“老生”有小蘭芬、竇蘭芬……“武生”有蓋榮萱、韓月樵銅錘花臉”有王慶奎、王金奎等。 創(chuàng)辦人楊韻譜除主持社務外,還擔任編導。該社在演傳統(tǒng)劇目的同時,還編演了不少時裝新戲,如:《一元錢》、《二烈女》、《啼笑姻緣》、《家庭禍水》等,該社是對改良戲曲有貢獻的一個戲曲班社。 1916年田際云主辦的女科班“崇雅社”成立,又給女演員隊伍中培養(yǎng)出一支生力軍。這些新生女演員在1919年,又成了“城南游藝園”大戲場的基本力量。 1930年,焦菊隱創(chuàng)辦“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首先突破梨園界的隙規(guī)陋習,在招生問題上,開始采用了“男女兼收”的辦法。 1931年更盛行了“男女合演”,“坤旦”挑大樑地逐漸多起來了。雪艷琴就聯(lián)合“老生”楊寶忠、“武生”周瑞安組織“成慶社”合作演出。 從本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女演員大量涌現(xiàn)。有的自挑大樑,有的并牌合作,在京劇舞臺上爭妍斗艷,絢麗多彩,極一時之盛! 當時受群眾歡迎的著名女演員有:“老生”孟小冬、張文涓、楊菊芬;“青衣”或“花旦”雪艷琴、新艷秋、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關肅霜、李慧芳、李玉茹、云燕銘、吳素秋、趙燕俠;“武旦”張美娟。 新中國建國后,“中國戲曲學校”和“北京市戲曲學校”成立,三十余年來又培養(yǎng)出數(shù)以百計的優(yōu)秀女演員,畢業(yè)后,被輸送到各劇團,現(xiàn)在正活躍在全國各地的京劇舞臺。(《京劇藝術問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