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美味的食物吃到嘴里,都會經過消化系統的吸收與分解,最后變成便便排出來。而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他們的排泄物都是臭的。這是為什么呢? ![]() 人類眼里避之不及的糞便,在某些動物眼里甚至是一頓可口的美餐,這又是什么原因呢?難道便便就必須都是臭的,沒有味道或者香味不行嗎? ![]() 為什么便便會散發臭味 大家有上廁所時被自己臭到的經歷嗎?尤其是一段時間的大魚大肉過后,或者是吃了刺激性的食物之后,人們的便便就會格外的臭,有的人甚至還忍不住想:生化武器也不過如此吧。 對于我們來說,無論吃什么食物,它們都會經過消化道的消化來分解。這個分解過程主要依賴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但是這些微生物菌群在分解過程中同樣會產生一些味道比較難聞的氣體,例如二氧化碳、沼氣等。 ![]() 最為重要的是,這些微生物菌群在分解食物中包含的蛋白質時,會產出硫化氫、臭糞素、組胺、吲哚等散發臭味的物質。這些物質混合在消化后的食物殘渣里,就會散發出讓人惡心的臭味。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個話題非常無聊,難道屎不是臭的,還能是香的嗎?其實不然,動物中嗅覺最靈敏的要數狗了,但是它不僅不嫌棄便便,反而還去吃它。這就說明,在狗的認知中,糞便是它可以接受的。難道只有人覺得生物的排泄物都是臭的嗎?人們為什么會這么覺得呢? ![]() 趨利避害的本能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生物都是在不斷進化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就清楚地描述了長頸鹿的進化過程:起初,長頸鹿的脖子并沒有這么長,它們靠吃地上的草和低矮的灌木叢為生,當這些吃完后,它們只能伸長脖子去夠長在更高樹木上的葉子。時間久了,長頸鹿就變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樣子。 ![]() 動物是這樣,人類就更是這樣了。而人類之所以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級的生物,就是因為我們擁有智慧。 人類的智慧讓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在進化過程中,總是需要有人去嘗試沒有吃過的食物,去嘗試沒有用過的工具,我們的祖先也正是在這樣的嘗試中知道了便便是不能吃的。 是的,第一次嘗試便便這種東西的猿人是沒有臭和香的概念的,但是,便便是我們的腸胃消化過一次排泄出來的廢物,其中含有的營養物質已經不值得人們再次吸收了。更何況人體排出的糞便中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體積都是腸道細菌。嘗試的次數多了,猿人也會生病和死亡。 ![]() 在這之后,其他猿人就知道糞便是不能吃的,是對自己危害很大的東西,那么我們潛意識里就只能聞到那些物質散發的臭味。再遇到同樣的東西,我們就會遠離它來保護自身。 說到這里,又有人問了,榴蓮和臭豆腐味道也很難聞,為什么還有人喜歡吃呢?其實喜歡吃這些食物的人只是享受那種甜軟和咸鮮的感覺,我們的大腦又含有一種能夠傳遞興奮和開心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榴蓮和豆腐雖然味道不好聞,但是口感好,營養豐富,這滿足了我們大腦里的多巴胺,它會讓人變得興奮和激動,進而忽略掉不好聞的味道。 ![]() 那么,生物的排泄物一定都是臭的嗎?有沒有哪種生物的糞便是香的呢?生物的排泄物可以是香的或者是沒有味道的嗎? 帶有香味的糞便 同樣都是糞便,絕大多數生物的糞便都是臭的,只有那些以特殊食物喂養的動物不會拉出臭臭的便便。 首先就是我們的國寶大熊貓了。一方面,大熊貓的腸子比較短,吃進去的竹子還沒等消化完全就已經被拉了出來;另一方面,熊貓的消化系統消化能力比較差,分解不了竹子里包含的纖維素和木質素。這樣一來,竹子沒有在胃里怎么發酵就已經被排出來了,所以熊貓的糞便還會帶著竹子的清香味。 ![]() 其次,想必大家應該聽說過非常著名的“貓屎咖啡”吧。這種咖啡是由一種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麝香貓的排泄物,這種貓喜愛吃成熟的咖啡果,但是它們的消化系統不夠發達,在排泄時會把咖啡豆排出來。 當地的工人把這種咖啡豆再進行加工與處理,就成了國際市場都非常搶手的“貓屎咖啡”了。 ![]() 不過以上兩種情況都屬于特殊例子,實際上如果動物的糞便都是香味的,會對它們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前面我們說了,糞便是人體消化后排出的廢物,對于人體百害而無一利,動物的糞便對它們來說自然也是如此。 但是動物沒有人類的智慧,千百年來它們也只能進化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除了禿鷲、鬣狗、豺等一些食腐類動物,其他大部分動物還是以香味作為判斷食物的標準的。因為食腐類動物擁有強大的能夠殺死腐肉內的寄生蟲的胃酸,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所以其他小動物也會自覺離腐爛的、散發著臭味的食物遠一點。 ![]() 如果動物的糞便散發著香味,很有可能引得它們誤食自己的排泄物導致細菌感染死亡。 總結 人們的糞便之所以是臭的,那是因為糞便是人體里多余的垃圾和細菌構成的,是我們不需要的。而糞便之所以不會由臭變成香,是因為這本來就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這代表著不可食用,是人與動物為了保護自己而進化的結果。 參考資料: 《動物糞便中寄生蟲的檢查和鑒定》 張建平 2018年第7期 《研究人體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陳燕平 2010-01-10 作者:靜靜 校稿編輯:李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