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據(jù)岳珂《桯史·稼軒論詞》中說,這首詞是“辛稼軒守南徐”時做的。南徐即鎮(zhèn)江,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任鎮(zhèn)江知府,這首詞是那年做的。當時,政權(quán)掌握在韓侂胄手里,他想建立蓋世功名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提出恢復失地,準備北伐。但他信任的是一批輕躁虛夸的人,想借辛棄疾的名望來替自己裝門面,讓宋寧宗召見辛棄疾征詢意見。辛棄疾認為金國必亂必亡,愿把恢復的事交給元老大臣,預先做好應變的計劃。他主張要做二十年的準備。韓侂胄準備親自領(lǐng)導北伐,立即進兵,辛棄疾卻要由元老大臣來做準備,要準備二十年,要等金國有內(nèi)亂時才進攻。他看到南宋在投降路線的腐蝕下,軍隊腐敗不能用,韓侂胄信任的人不可靠,所以提出這樣建議。韓侂胄因此不信任他,為了利用他的聲望,只派他做鎮(zhèn)江知府,并不讓他參預北伐的規(guī)劃。 辛棄疾看到韓侂胄要急于北伐,預見到這樣北伐一定要失敗,因此很感慨地寫了這首詞。結(jié)句說:“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當時已六十五歲,所以借廉頗來自比。廉頗為戰(zhàn)國時的趙國名將,被罷黜奔魏。趙王懷念他,想再起用他,派人去探望。使人受了讒臣的金子,回報趙王說:廉頗還能吃飯,但和我坐了一會兒,就拉了三次屎。這是使人的誑話,使趙王不召用他。這是說,憑誰來問:我是老了,還能用嗎?這里含有韓侂胄并不能真的任用他的意思。他看到韓侂胄用他做鎮(zhèn)江知府,只是裝門面,并不真正信任他,因此那樣感嘆。果然,到第二年他就被撤職了。 他看到掌權(quán)的韓侂胄一幫人的無能誤國,感嘆當時沒有英雄,所以說“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三國志·吳主傳》引《吳歷》說曹操看到孫權(quán)“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他用這個典故,還有批評當時宋軍的腐敗在內(nèi)。韓侂胄既沒有做好準備,又要挑起戰(zhàn)爭,結(jié)果連小朝廷的歌舞升平也難保了,所以說“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于是懷念英雄,又想到劉裕,“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東晉的劉裕,小名寄奴。他生長在京口,曾經(jīng)住在普通街巷里。他在東晉末年起兵北伐,滅南燕和后秦,“氣吞萬里如虎”。在這懷念里,當也跟自己“四十三年”前率領(lǐng)義軍南歸的事相聯(lián)系。辛棄疾在1162年南歸,到這時已是四十三年。今天登山遙望揚州一帶當年抗金烽火,還能記得。他在《鷓鴣天》里寫“少年時事”;“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突騎渡江初。”氣焰很盛。他在《水調(diào)歌頭·壽趙漕介庵》里說:“聞道清都帝所(上帝居處),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他也有劉裕那樣平定西北,“氣吞萬里如虎”的志愿。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裕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草草出兵北伐。宋文帝聽了王玄謨講北伐,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到了狼居胥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北部),筑壇祭天稱“封”。宋文帝北伐,結(jié)果大敗而歸。贏得:剩得。倉皇北顧:匆忙敗退。宋文帝詩:“北顧涕交流。”在這里想到韓侂胄的北伐,會像劉宋文帝元嘉時的草草出兵,想建立大功,弄到一敗涂地,招致敵軍大舉南侵,在揚州一帶建立佛貍祠。暗示韓侂胄的草草北伐,會潰敗,會引來敵人的大舉入侵。“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宋文帝北伐敗退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追到瓜步山(在江蘇六合東南),在山上建立行宮,后稱佛貍祠。人們在社日在祠內(nèi)擊鼓祀神,用祭品供養(yǎng)烏鴉,已經(jīng)忘記屈辱的歷史,不堪回首。對于這首詞,岳珂《桯史》,認為“微覺用事多”。這首詞的用事是多了,但這首詞的內(nèi)容這樣豐富,用這樣少的篇幅,來表達這樣豐富的內(nèi)容,不多用事是無法表達的。 閱讀鏈接: 更多精彩內(nèi)容 請關(guān)注京畿學堂 傳播文化 歡迎轉(zhuǎn)發(fā) 投稿郵箱: 523090170@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