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徹底終結在清朝手里,當時的清政府腐敗,遭受列強侵略,被打得還不了手,有人覺得,是清朝太弱了。能被外國這么逮著欺負,換到清朝之前的哪個朝代,都是不存在的。 其實,歷史有它的必然性,清朝覆滅,除了后期朝廷的無能,還跟所處的時代有關。大清國在發展,只是步伐沒有跟上西方國家發展的速度,閉關鎖國,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才被歐洲國家反超。 而弱肉強食,本就是自然規律。 實際上,清朝的皇帝大多很勤政,清朝的疆域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大的。 元朝的版圖也很大,在鐵木真家族馬不停蹄的征戰下,元朝版圖最大的時候達到1372萬平方公里,清朝最強盛時,版圖雖然看起來不如元朝大,只有1316萬平方公里,但從實控疆域來說,清朝時期是最大的。 制度不同,疆域不同 漢、唐時期的國土面積也不小,都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但是這些朝代的統治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的區域只有漢地,被稱為蠻夷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朝廷采取的是“羈縻制度”。 羈縻州,是古代設立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州;羈縻制度,是一種民族政策。朝廷不直接派官員管理這些地方,而是委派他們自己的人進行管理,以夷制夷。 因為中國古代,基本都是漢人在建立中央政權,極少由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的朝代,也在努力地漢化。 由于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與漢人差別很大,且很難服從漢人管理,所以朝廷決定區別管理,只用實力讓他們臣服。 羈縻制度其實由來已久,只是各個朝代的稱呼不同。像唐朝、明朝,都有封疆大吏管理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些臣服于朝廷的少數民族,還會在戰爭時出兵協助,為朝廷效忠。 羈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也加強了地區的經濟交流,有很積極的社會意義。可一旦中原王朝的國力開始衰弱,這些受羈縻管轄的地區,就很有可能脫離控制,各部落自己鬧獨立。 即使在元朝版圖最大的時候,蒙古各部也沒有完成絕對的統一。然而到了清朝,情況變了。女真人常年打仗,不僅跟其他族開戰,自己族內的部落間也經常斗得你死我活。 改變觀念的滿人 所以當建州女真決定到中原來建立政權時,他們已經以史為鑒,充分吸取了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不再放任其他異族自己管理,要將所有權力全部收到皇帝一人身上。 所以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在不停對邊疆地區發動戰爭,即使到了光緒年間,大清國一邊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一邊平定國內的各種農民起義,還不忘對新疆用兵,誓要將新疆收復回來。 當時帶領清軍收復新疆的將領,是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清軍一直打到1878年,收復了和田,才算取得收復新疆的戰役的勝利。 1881年,清廷與沙俄簽訂《伊犁條約》,1882年才將伊犁收回大清的疆域,并于1884年在新疆設省,派巡撫進行管理。 滿清從入關起,就一直致力于解決蒙古的問題。蒙古人統治過中原,雖然后來被朱元璋推翻了,但是一直在侵擾中原。明朝中后期瓦剌人還打的老朱家抬不起頭。 愛新覺羅家族對待蒙古的政策是,一邊拉攏一邊征服。蒙古最難啃的骨頭準噶爾,從康熙時期一直打到乾隆時期,花了70年,三代皇帝,才平定了準噶爾,統一西北。 對于西藏部落的叛亂,乾隆也花了很大力氣才收服。清廷在西藏除了有駐軍,還設了駐藏大臣進行管理。 正是由于清朝改變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觀念,才將疆域固定了下來,不再以長城為界,防范胡人。 雖然清朝后期,清廷簽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割讓出不少土地,但是凡事都有兩面,這些條約也間接地在國際上承認了大清國的領土邊界。 能征服這么大片疆土,說明清朝的軍事并不弱,清軍的作戰能力是有一定水準的,清朝為什么會輸給列強,差就差在軍事裝備上。國庫空虛,買不起國外的先進武器,自己制造,技術又達不到。 每個朝代沒落時,總是有很大的內部因素,清朝也不例外。錯過了合適的發展機遇,就不容易攆上了。 清朝不弱,從財政收入這塊強于明朝,就能看出。只是它趕上了特殊的時代,迎來的是社會制度更加先進的列強,沒有像從前那樣等到王朝更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