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教室的時候,女兒驚嘆:啊,他們的桌子比我們的新好多,哪像我們的那個桌子椅子。 比如做解釋——因為這所學校是新建的啊,自然是比較新。比如安慰——他們的老師也新,你們的老師更有經驗啊。又或者做引導——那你覺得你們學校有啥好的地方?解釋,此時是她需要的嗎?難道她不知道這所學校比他們學校新很多嗎?廢話,她當然知道。她是那種很擅長把和學習無關的事情搞得很拎清的人。因此解釋此時就是一種廢話。 安慰,此時是她需要的嗎?說別人的老師新,自己的老師更有經驗,這不就是貶低他人吹捧自己的拉踩游戲么。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多說,聊不到一起,因為這種用力過猛,時刻一身正氣,想要給人指點人生的樣子,真的很勸退年輕人。引導在什么時候最有效?在對方自認為存在困難,并且主動向你求助的時候。更重要的,這些話,并沒有和女兒當時的感受在一起,本質都是在對抗。當我覺察到這一點,我只是聽,什么都不用說,什么都不用做。比較容易理解的是表層對抗。我們在對抗孩子的負面表達。我們想讓孩子更積極、更樂觀,別只看到別人的好,看不到自己的好。人性趨樂避苦。當我們感到痛苦,或者只是輕微地不舒服,我們就想要去避免,對抗這份痛苦。這是人性使然的更深層對抗。也許是無法讓孩子停止哭泣讓你產生了挫敗感,也許小時候大哭的時候,總是被嚴厲地呵斥:哭哭哭,哭什么哭!根深蒂固地,哭就成了一件不招人喜歡的事兒。哭是什么?哭是一種情緒,一種行為。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因為我們內在不接受,想要對抗,哭才成為了讓人煩躁的行為。當我們只是全然、客觀、不加評判,不帶對抗地看著孩子哭,不急于哄,也不急著吼。孩子和我們自己都會更舒服。咨詢中一位爸爸提到女兒輸了比賽會哭,情緒低落,他會安慰孩子:沒關系。他不理解自己的這些安慰為什么沒用。我說這種安慰本質是一種否定,背后的意思是,不至于,這事兒不至于哭,沒什么大不了的。因為對抗,對抗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就沒法接納孩子的感受,也就沒有真正和孩子在一起。看到了安慰背后的這份對抗,哪怕父母什么都不說,不安慰,不勸說,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被接住了。家庭中的很多口舌,不開心,也常常脫胎于這份對抗。我們在意家人的感受,期待他人總是開心的,滿意的,因此常常會急于說點什么,做點什么。但往往沒看到這背后的對抗,結果弄巧成拙,生出新的苦惱。也許是愧疚,覺得是自己造成的。就像孩子擔心是自己不乖,媽媽才總生氣。也許是創傷,他人的臉色喚起了你不好的回憶。也許是擔心,擔心自己不夠好……相比急于扭轉他人的情緒,更有益的是看看自己在對抗什么,什么讓你痛苦?有個孩子期待自己更活潑,更主動地交朋友。我問他:什么讓你覺得自己不夠活潑?他說:害羞。我曾經就是一個特別害羞的人,并不是害羞本身讓我們不好,而是我們對害羞的看法,覺得害羞是丟臉的。當我發現害羞也很可愛,這就不再是一個困擾我的問題。我告訴他:像帶著一個朋友一樣帶著自己的害羞,不再嫌棄它。你可以一邊害羞,一邊去交朋友。真正的慈悲不是行善,而是接受自己的陰影。也只有接受自己,才能接受孩子,接受伴侶,接受父母,接受任何人。當然,我們的反饋、引導,可能在某些時候對孩子有用,只要我們對此有覺察,無執念。不要求孩子必須接受,也不認為自己非如此不可。不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不執著于影響他人。讓自己安靜下來,不強行解釋,不急于安慰,不冒然行動。對自己,對他人,已是最大的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