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負責人,班主任更多的管理智慧就體現在處理班級里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妥善解決各種矛盾。 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常態,所以,在心理上應該有這樣的準備。 沒有問題的班級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如果一個班級暫時沒有問題,或許這其中就潛藏著不被人知的很大的問題。 處理好班級管理問題,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抓好幾個關鍵點,就可以化【危】為【機】,讓出現的問題成為教育學生、成長班級的契機。 在閱讀本書中第六輯“班級管理問題”的六個管理案例時, 我總結以下四個班級管理關鍵點,與大家交流。 不管班級中出現怎樣的事件、矛盾,都是人引起的或與人有關,那么,班主任在處理班級問題時,一定要先關注到人,做到對事先看人。 案例31中,班主任自費給成績前十名的學生獎奶茶,學生小明就說老師這是收買人心,還說以后不交班費了,反正自己啥也得不到。 班主任就要與小明個別談話。雖然只是一個人的質疑聲,也代表了一些人內心的想法,只是其他人可能沒有當面說出來。 班主任要考慮到獎勵的利弊。獎勵了少數,對其他多數就會有刺激。書中也提到讓小明當眾公開談自己的想法,并詢問有什么更好的辦法。 這種態度很好,不回避問題,而是當眾說開。這需要班主任極高的情緒管理能力、反思能力和現場控制能力。 讓小明當眾說,就關注到了以小明為代表的沒有得到獎勵的多數學生,關注到了事情中的人。 案例33中,級圖書角建成后不久,圖書破損和丟失現象就比較嚴重,管理員小紅因【管不了】要辭職。 班主任就要關注到管理員小紅的情緒,不能因為她要摞挑子就批語她。 首先安撫學生情緒,體會到她在圖書管理這件事上的辛苦和用心;班主任也可以大膽承認自己對圖書管理的忽視,才造成這樣的現象,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然后和學生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做學生解決問題的后盾,是班主任責任心的體現。 案例34,女生學習優秀又是文體積極分子,卻不愿意參加衛生勞動。 這種問題更要直接找女生來談,了解她對待勞動的想法,引導教育她全面發展,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學會勞動,提高生活能力,這也是為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礎。 案例35,小李因幫別班寫字,最終在班級文化布置大賽中,導致本班與冠軍失之交臂,被同學指責是班級的【叛徒】,自己生氣把教室墻上的字全部撕碎。 班主任處理時,首先就要把小李叫到辦公室等清靜的地方,靜待他心緒平靜下來后,再進行個別談話。 談話內容一定要圍繞本人當時的情緒、認識來說,并且要多從積極正面的角度入手,而不是只抓住撕紙的行為進行批語。 你被同不指責,一定很委屈很氣憤;你被王老師邀請寫字,說明你們師生關系好;你應該感到榮幸;同學們指責也是他們為集體榮譽考慮,但他們沒有考慮你的感受…… 案例36中,為避免垃圾分類麻煩把垃圾丟到校外的學生,也要關注。 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不要一上來就批語指責,我先聽聽學生是怎么想的,然后在了解學生我真實想法后,再因勢利導地去教育,這樣才有效果。 這些做法都先關注到事件中的個人,從情緒入手,了解當時情況,再嘗試解決問題,而不是先入為主,說教批語。這才是處理事件的正確思路。 關注過人后,我們就要回到事情本身,去解決事件、沖突或矛盾。 如案例31中,學生質疑班主任化班費問題,老師就要當場向學生解釋澄清,以消除誤會,保持師生之間的信任;設置班費管理制度,賬目公開,接受大家監督。重新設置獎勵辦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獎勵,鼓勵進步、鼓勵多元發展,不只是成績好才會獎勵。 案例33中,圖書丟失或損壞,班主任要與學生(包括管理員)商議解決圖書保護的問題,細化管理辦法,建立規范的借閱制度,設置損壞賠償機制等; 案例36中,學生嫌垃圾分類太麻煩,班主任就要與學生交流垃圾分類的益處,在認識上先統一起來,再通過具體的措施,比如成立垃圾分類監督小組,(書中也提到類似的思路:如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垃圾分類創意設計、垃圾分類督察等小組)。 做班主任就是要【想大問題,做小事情】,用前幾天看到侯志強老師公眾號里提到的話,【永遠站在學生成長的立場考慮問題,而不是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更不是站在方便教師管理的立場看問題。】做班主任,想學生成長的大問題,卻要將日常的管理小事情處理好。 1.班級事務中相關的小團體教育。 案例35,幫別班寫字的小李,受到班級部分同學的指責,說他是【叛徒】。班主任在做了小李的工作后,就要做這些非議小李的學生們的工作。 讓他們先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之后,再引導學生從事件中看到積極的方面,如相互幫助是好事,小李能力強,在集體榮譽與助人為樂沖突時,你該怎么做?班級之間除了競爭,還可以有怎樣的關系? 2.全體學生集體教育 通常的方式是召開主題班會。 設計、組織、召開主題班會的能力,是班主任教育的主要能力,是一種基本功的修煉。 這六個案例中都可以設置不同主題的班會。 案例31關于學生獎勵,可以召開《越努力越幸運》班會; 案例33針對圖書損失,召開《愛書從保護書開始》(書中《“愛圖書,共成長”為主題》想法一致) 案例34學生不愛勞動,就召開《勞動最光榮》班會。(書中班會主題《集體因我而精彩》,著眼于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也是一種思路。) 案例35,關于為別班寫字自己班丟掉冠軍,我設計《在競爭中合作》的主題,(書中提煉出討論問題:當助人為樂與維護集體榮譽發生沖突時,我們該怎么做?角度不同,教育目標類似,讓學生從單一事件中得到更高維度的教育。) 案例36關于垃圾分類,召開《垃圾分類我先行》班會。(書中主題《垃圾分類新時尚,爭做環保小先鋒》與我的想法一致)。 從書中班會主題的設計可以看出,對班級事情處理,在處理事情后,要升華主題進行相關教育。 這考驗班主任教育眼光,能不能通過小事,看到背后學生缺失的教育信念。 這要求班主任時刻保持教育的敏感,總能跳出事務,看到教育的本質,看到事情對學生未來成長的影響和意義。 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才能鍛煉這種視角和思維。 學生在班級里出現了問題,原因通常是在校外。其中最大的根源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當學生出現問題時,班主任要能夠從學生身上看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能夠及時聯系家長進行教育。 案例32,學生不愿參加文體活動,多少可能受到家長教育觀念的影響。 在很多家長心中,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都是次要的。 這就需要班主任結合家長,通過微信群、家長會、當面交流等方式,把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傳達給家長,進而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案例34中,學習文體好卻不愛勞動的小紅同學,班主任也要結合家長,引導孩子參與勞動,提升生活能力,這才是合格的學生。 案例35中垃圾分類問題,也可以結合家長,讓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教育學生學會垃圾分類,形成良好的分類習慣,這樣在學校的集體場合才能不為所累,不嫌麻煩,自覺分類把環保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總之,在處理班級管理問題時,一定要著眼于人,落腳于事,升華教育,形成合力。這樣從點到線到面,都可以自如地達到教育目的,而不是被事務牽絆,成為有教育主導權的班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