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兒中醫的診療中,多動癥被認為是與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腎常虛”關系密切的。作為家長,看到孩子上課總是坐不住、做小動作,可能會感到焦慮和無助。今天,林醫生就來為大家講解一下如何通過中醫調理,從根本上改善孩子的多動癥狀,讓他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升學習和生活質量。 為什么孩子容易患多動癥?1. 腎虛:先天稟賦不足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是調節全身氣血、精力和免疫力的重要臟腑。如果孩子的先天稟賦不足,或者在后天養護上出現不當,容易導致陰陽失衡,形成肝腎陰虛的癥狀,表現為煩躁、易怒和多動。 2. 肝有余:情緒波動大肝藏血,血屬陰。肝腎陰虛時,陰血亦虛,血液不充足,導致孩子情緒多變,浮躁不安,無法安靜下來集中注意力。 3. 脾虛:飲食失調影響氣血脾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源泉。如果孩子的飲食不規律,脾胃虛弱,生化能力不足,氣血不充足,就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易忘事、無法專注等癥狀。 臨床案例:七歲男孩的多動癥調理案例背景:一位7歲的男孩,剛剛升上小學一年級。開學后,老師多次向家長反映孩子在課堂上無法靜坐,經常打擾同學,甚至有時蹲在桌子底下自己玩。孩子面色較差,晚上睡得不安穩,吃飯也不太好,大便偏稀。通過舌苔檢查,舌質淡,脈細,綜合判斷是心脾兩虛、心神不寧的表現。 診斷:根據小兒的體質特點,我診斷為:由于脾虛導致氣血不足,心脾兩虛,進而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注意力。治療的重點是補益心脾,寧心安神,通過調理脾胃、養血安神,幫助孩子改善情緒、提高集中力。 開方治療:我為患兒開了以下中藥方劑,幫助恢復脾胃功能,滋養心脾,安撫神志:
治療14劑后,患兒的食欲明顯增加,大便恢復正常,睡眠質量也有所改善。但孩子在課堂上仍有小動作,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于是,我在原方的基礎上增加了五味子和麥冬,以補益心氣、斂氣生津;同時加入珍珠母,幫助安神定志,進一步穩定孩子的情緒。 進一步調理:經過30劑的治療,孩子的情況有了明顯改善,老師反饋患兒能夠堅持聽講,盡管偶爾走神,但已經不再打擾課堂紀律,表現出了顯著的進步。 解析治療思路:
結語:小兒多動癥的發生,并非單純的注意力問題,而是臟腑功能失調的體現。通過中醫辨證施治,調理孩子的脾腎功能、平衡陰陽,不僅能夠改善孩子的多動癥狀,還能提高孩子的體質,增強免疫力,促進健康成長。如果您的孩子有類似癥狀,不妨嘗試從臟腑入手,進行科學調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