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釋義和大家分享一點心得:《姬氏道德經(jīng)》姬英明先生談過,文字是一個二維的內(nèi)容,《道德經(jīng)》的很多深意是很高維的,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要太過糾結文字表面的意思,嘗試去理解更高維度(層級)的內(nèi)容。 今天一起大家學的是《道德經(jīng)》的第45章,我選用的版本是《姬氏道德經(jīng)》,今天的內(nèi)容是《姬氏道德經(jīng)》道理卷 上節(jié) 的第3小部分。 釋義及深解: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shù)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無人棄,善物故無棄才,是謂神明!-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shù)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
- -善于行走者是不會留下痕跡的,善于言談者是不會落人話柄的,善于計算者是用不著器具的,善于關閉者用不著門閂卻使人無法開啟,善于締結者用不著繩結約束卻使人無法解脫。
善行者無轍跡:善行,這可以理解為名詞,善的行為,比如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才是真正的做好事。有的人做好事,自己會各種秀,就成了這句話的反面。這個有點像德經(jīng)卷里的“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下德無為而有以未也。”的意思。另外一層意思可以理解為:真正善于行動的人,行事自然、不留痕跡,既不張揚,也不刻意追求外界的認可。他們的行為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這種“無轍跡”并非指沒有行動,而是指行動高明、自然,不顯山露水,卻能達到最佳效果。韓信早年貧困,在河邊遇到一位以漂洗絲綿為生的老婦人,老婦人見韓信饑餓,便連續(xù)幾十天給他飯吃。韓信后來發(fā)達了,回來找到漂母,以千金相贈。而漂母當初施飯時,并非為了得到韓信的回報,只是出于憐憫和善良,她的善舉沒有任何功利性,如同無痕之善行。張桂梅老師扎根貧困地區(qū) 40 余年,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幫助 1800 多名貧困山區(qū)女孩圓了大學夢。她數(shù)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中,為了學生們耗盡了自己的心血,她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山區(qū)的女孩們能夠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她的善行不圖名利,默默耕耘,如同無聲的春雨,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沒有留下任何為己謀利的痕跡。善的行為和善于行動的人,兩者又如同是表達的一個意思。這里邊還隱含的有于無的思考,比如我們每天看到那些標榜自己做了多少好事的人,還有那些真正做了很多好事去不說的人。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西方記者不懷好意地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么卻要叫'馬路’呢?” 周恩來總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周總理的回答巧妙地將 “馬路” 的字面意思與中國的指導思想聯(lián)系起來,既幽默風趣,又體現(xiàn)了中國的政治理念,沒有給對方留下任何刁難的機會,還贏得了在場人士的尊重和贊賞,展現(xiàn)了一位優(yōu)秀外交家的語言智慧和風范,是 “善言者無瑕謫” 的生動體現(xiàn)。善于說話的人,言辭沒有瑕疵,不會給人留下指責、挑剔的把柄。這體現(xiàn)了一種高超的語言智慧和修養(yǎng),說話者不僅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還能照顧到他人的感受,使言語符合時宜、恰到好處,讓人無可非議。另一個角度,善的言論,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沒有漏洞的,因為那是真正的善言。這是我從這個角度的思考,不一定對,供大家一起研究。善數(shù)者不以籌策:善于計算者是用不著器具的。籌策,是古代的計算工具;再后來,計算用算盤;現(xiàn)在用計算機。用具體的器具進行計算時屬于術的層面。這句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真正善于謀劃的人,不是糾結于具體的計算,而是把握大的方向,大的趨勢。比如我們常說的風口,比如當下如此火的Deepseek,我們要明白AI給我們帶來的機會與變化,用好AI為工作生活增效。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善于關閉者用不著門閂卻使人無法開啟。墨子聽聞楚國即將興兵攻打宋國時,內(nèi)心焦急萬分。他不顧路途遙遠與艱辛,日夜兼程奔赴楚國。墨子前往王宮拜見楚王。他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把楚國攻打宋國的行為,比作一個富有的人去偷竊貧窮鄰居的財物,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僅是不道德的,更是不明智的行為。楚王聽后,內(nèi)心有所觸動,然而仍未徹底打消攻宋的念頭。為了讓楚國徹底放棄戰(zhàn)爭計劃,墨子與公輸盤展開模擬攻守。墨子憑借其精湛的守城技藝,一次次成功抵御住公輸盤的進攻,讓楚國君臣清晰地認識到,攻打宋國取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終,楚王經(jīng)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后,意識到攻宋既違背道義,又難以獲得實際利益,最終放棄了攻宋的計劃。墨子憑借自己的智慧,成功阻止了一場戰(zhàn)爭的爆發(fā),如同關上了那扇即將開啟的戰(zhàn)爭之門。“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 的意思是:善于關閉的人,不用門閂之類的東西,也能使門無法被打開。其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指真正有智慧和能力的人,能夠通過對事物本質(zhì)的把握和內(nèi)在的力量,不依賴外在的形式或工具,就能達到某種目的或實現(xiàn)某種狀態(tài),使事情處于一種穩(wěn)固、不可輕易被打破的局面,強調(diào)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掌控力和影響力。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善于締結者用不著繩結約束卻使人無法解脫。比如一個創(chuàng)業(yè)團隊,如何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一開始這個公司也沒有非常好的福利薪資待遇,是靠共同目標把志同道合的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這個靠的是創(chuàng)始人的人格魅力,還有大家共同的期望和目標,以及彼此間的相互信任與支持的真情義。現(xiàn)代商業(yè)里,比如胖東來,有那么好的銷售業(yè)績,如此高的員工滿意度,如此受人民追捧,這都是引發(fā)我們思考很好的例子。-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無人棄,善物故無棄才,是謂神明!
- -因此圣人常常的導人向善、因而也不會被人們所遺棄,更善于物盡其用,所以也就沒有被浪費的人才和廢棄的財物,這才可以叫做真智慧真聰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無人棄-因此圣人常常的導人向善、因而也不會被人們所遺棄。這句話容易被理解成圣人不會被人民所遺棄,不是圣人,而應該指的是被圣人救的人,不被人們所遺棄。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物,圣人都可以讓其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樣的圣人是大智慧的人。像范蠡這樣的道商,是非常真實的例子。會得,更懂得舍,擁有大智慧的人。一個人的能力,簡單講可以理解為對資源的使用效率。資源包括了對人、對物、對勢的把控。看看那些成功的人,成大事的人,無不對這些資源使用有法,把控有度。這是我們要修煉的方向,努力的方向,是我們要提升的空間。寫到這的時候,讓我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的修道之人,并不是讓我們不做事,而是要懂得“道”智慧,讓自己擁有這樣的智慧能力,同時懂得不妄為,懂得成就他人。這里邊的相互關系是相互滋養(yǎng),相互成就的。再通俗一點說,修道不是讓我們做不爭的無為之人,而是應該懂得“道”之智慧,同時運用這種智慧,把自己培養(yǎng)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的人,同時知道幫助他人,懂得“善行善言”,成就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所以說:有真智慧真聰明的善良之人,應該作為更多善良人學習的老師;不善良肆意妄為的人,更應該作為善良人借鑒的對象。
這段話里有一陰一陽,一正一反。善人,如同圣人,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不善人,就如同那些反面例子,這些人適合做我們教材。“師資”這個詞應該是出自于此,我們常規(guī)把“資”理解為物資,金錢,這里的“資”應該是反面教材之意。讓人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姬氏道德經(jīng)》的姬英明先生講,他們從小學習的就是《仁經(jīng)》《文王德經(jīng)》《姬氏道德經(jīng)》這樣的育德教育,而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從小學術的內(nèi)容,而忽略了對德育教養(yǎng)的培養(yǎng)。未來這樣教育方式,是不是會慢慢改變,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覺醒,努力與改變。- -如果不尊重善良聰明智慧的老師,不重視從不良者身上吸取教訓,雖然自以為自己很聰明,已經(jīng)明了其中的奧秘,其實是最大的迷糊,這才是大智慧真理最精深奧妙之處。
這句話是整個27章節(jié)的總結,如果做大智慧的人,就要懂得尊重善良智慧的圣人,他引導我們哪些是應該做的;要懂得從不好人身上吸取教訓,從他們的教訓中給自己警醒。從一正一反中給自己學習。
目前我用《姬氏道德經(jīng)》這個版本學了兩年多了,發(fā)現(xiàn)這個版本比較適合背誦使用,全書共6卷18節(jié)5578字,全經(jīng)邏輯次序的承上啟下是背誦全文顯而易見的階梯,推薦你可以了解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