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l CCTV 《中國古建筑》是一部由央視聯合清華大學建筑歷史研究學者,在全國各地共拍攝101處古建筑,歷時3年拍攝精心制作完成的8集紀錄片。該片分別從歷史、技藝、文化、傳承四個角度系統地向觀者介紹中國古建筑的知識。紀錄片在力求唯美畫面的同時結合詳盡史料和專家采訪,使敘事方式生動有趣。同時還運用三維動畫還原了消失的古建筑面貌,采用高清格式為觀眾展現中國建筑的細部和魅力,表現出中國古建筑之“大勢”。 紀錄片每集充滿詩意的篇名、老電影一般的畫面、加上一座座古建筑優美的形制和背后不為人知的典故,在光影交織的時空中,一種飽經風霜的遺世之美在觀眾心田涓涓流淌!全片共分為《天覆地載》、《唐風詠時》、《卯木春雪》、《匠心獨運》、《夕陽凝紫》、《庭院深深》、《湖山品園》和《營造傳承》八集。
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適收藏。
第1集:天覆地載 本期主要內容:在有實物可考的建筑發展史中,中國建筑正式出現應該追溯到史前社會,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半坡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半坡聚落總面積約五萬平方米,有密集排列的四五十座居住房屋。這種早期的原始聚落可以說是后來中國古代城市的雛形。本期主要內容:公元582年,因漢長安故城歷時近八百年,破敗零亂,加之水源污染,隋文帝楊堅決策在其東南創建新都大興城。 據實測,大興城外廓東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不僅大于古代中國其他都城,也是人類當時所建最大的城市。 公元618年唐建都之后,仍以大興城為都城,改名長安城。 本期主要內容:宋代,一個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朝代,一個發明了印刷術和火藥的朝代,一個經濟總量占當時世界一半的朝代,從北宋都城汴梁的復原圖上看,此城是一座矩形城,由皇城、內城、外城相套而成。汴梁城猶如回字形的城市結構,不僅體現了中央集權的高度集中,而且也最大程度地適應了城市經濟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本期主要內容:中國古代單體建筑無論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臺基部分、梁柱與木造部分和屋頂部分組成。在外形上,最為莊嚴美麗、迥然殊異于其他建筑,為中國建筑博得最大榮譽的是屋頂部分。在建造技藝上,經過最艱巨的努力、最繁復的演變,最為成功的是支撐屋頂的梁柱部分,也就是那全部木造的骨架。木造骨架就是指房屋的木構架結構。本期主要內容:北京是中國最后一座古代都城,歷經元明清三代,元代規劃元大都時,沒有效法宋代汴京模式,而是選擇了更為古老的王都模式,即以儒家尊崇的周禮王城圖為藍本,也就是城市應呈方形,每邊九里,四邊城墻上各設有三座城門,城內有九條直街與九條橫街,街道之寬為車軌的九倍。以《周禮 考工記》的城市規劃思想進行規劃修建的元大都是中國封建社會歷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禮之制的一座都城。本期主要內容:1976年,在陜西岐山縣鳳雛村發現了一組大型西周建筑遺址,建造年代約公元前12世紀,從今天的遺址上,我們還可以大致看到這座西周建筑的輪廓。依據專家復原推測,這是一座相當嚴謹的四合院式的建筑,由二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為影壁、大門、前堂、后室,門、堂、室的兩側為通長的廂房。本期主要內容:山和水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重要意義,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有了“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的審美觀。泰山因地處東方,形態高大氣勢雄偉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吉祥之山,紫氣之源,萬物之所,神圣之地,并在文化上賦予了一種自由精神和獨立不群的人格。從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的活動中不難發現,中國的神仙思想的發展壯大刺激了帝王們的求仙活動。本期主要內容:1919年的一天,在南京的江南圖書館里,這本被塵封了近千年的宋《營造法式》被一位中年人在偶然間發現了,這個中年人就是做過晚清京師巡警廳廳丞、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內務部總長、并代理過總理的清末民初晨宦朱啟鈐。他曾為緩解北京正陽門交通力排眾議,親自拆掉了前門甕城的第一塊磚,還負責修繕過北京的故宮和一些老建筑。免責聲明:圖文素材來源網絡,所有圖文僅供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