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浸染教室時,因詩歌朗誦角色分配問題,小M同學和小G同學鬧得有些不愉快。 小M是位女同學,做事認真,為人誠懇,有著遠超同齡人的擔當和責任心;小G是位男同學,大大咧咧,愛耍愛笑,別看有著185的大個子,內心卻單純得如同白開水。就這樣,兩個曾經坐過同桌的人開始了唇槍舌戰,你一言我一語,你升調我加音,嘿,全然把我這個老班當空氣。不過,看著他們認真吵架的陣仗,我竟一點不覺生氣,反倒從他們的眼里看到了那種久違的——帶著不屈、帶著可愛的孩子氣。盡管都已是十六七歲的大小伙子、大姑娘了,但骨子里不過都是孩子。 漸起的爭執染紅了少年人的耳尖,本想好好呵斥一番,可越看越是覺得可愛。那種虛張聲勢的兇巴巴,倒像兩個幼兒園小朋友舉著玩具劍比劃。無奈,只得捧著教案佯裝批改,從指縫里看著他們斗嘴,待火候差不多時才出聲調和,一場小小的風波也就此化解。
說是風波,更像是往平靜湖面丟了顆薄荷糖,咕嘟嘟泛起帶著清涼的漣漪。 表面上看是鬧矛盾、鬧別扭,全然不利于班級團結;實則也帶著趣味和快樂。生活嘛,本就是酸甜苦辣與悲歡離合的糅合,多年后從記憶陶罐里舀出來的,恰恰是這些帶著毛邊的碎片最是閃亮。 通過這件事,我不得不開始重新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高要求、高標準都沒錯,但一味地嚴苛和謾罵,絕非全是益事。偶爾學會接接地氣,接受孩子的孩子氣,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讓其釋放釋放真實的情感和情緒,讓生命回歸本色,是孩子們成長的一部分,其實也是教育本該有的一部分。 作為班主任,我們總想讓自己的學生表現得個個優異,也總想讓自己的班級一點問題都不出,從工作需要和個人發展來看,這全然沒有錯;但從生活實際來看,明顯不符人性的變化的發展,不過都是孩子,哪有不優秀的時候,哪有不犯錯的道理。
粉筆灰簌簌落在講臺邊緣時,我忽然意識到,教育者往往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模糊了成長的本質。那些課堂上此起彼伏的爭執,那些作業本上歪斜的涂鴉,甚至是走廊里賭氣別過的身影,何嘗不是生命拔節時最真實的聲響?我們總習慣用成人的標尺丈量孩子的世界,卻忘了被夕陽拉長的影子下,藏著的不過是正在練習飛翔的雛鳥。
教育從來不是流水線作業,而是春風化雨的等待。當園丁執著于修剪每片不規整的葉片,那些帶著露水的嫩芽便失去了觸摸陽光的勇氣。真正的成長需要允許保留幾分毛糙的邊角,就像青瓷在窯火中總會留下幾粒星子般的氣泡——那不是瑕疵,而是呼吸的印記。少年人莽撞的棱角、沖動的鋒芒,恰似蝴蝶破繭時掙開的裂痕,是蛻變的必經之路。
想起多年前在某旅游景點古寺見過的菩提樹,枝干遒勁卻生出幾簇旁逸斜出的新枝。老和尚說:“修行的真諦不在砍去橫枝,而在讀懂每根枝條生長的念想?!苯逃螄L不是如此?那些看似出格的爭吵,那些不夠圓融的脾氣,不過是生命在尋找自己的形狀。當我們學會用欣賞年輪的目光看待成長,就會懂得:真正的優秀不是模板復刻的完美,而是讓每棵樹都活成自己的姿態。
窗外鳥鳴漸稠,時而齊整如詩行,時而散亂似潑墨,就像講臺下的少年們,永遠躍動著五六歲時的星光和稚嫩。教育的終極意義,或許就是在教會他們在奔跑時記得仰望月亮,還要懂得摔倒時學會親吻泥土。那些未被修剪的枝椏終將長成獨特的年輪,而我們唯一要做的,是守護好這片允許試錯的星空,讓每個孩子都能帶著尚未褪去的青澀與鋒芒,走向屬于自己的遼闊黎明。畢竟,在浩瀚的人生原野上,我們都曾且永遠——不過都是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