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彬壺起源于明代,由紫砂壺大師時大彬創制。時大彬是紫砂壺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設計風格著稱,奠定了紫砂壺藝術的基礎。大彬壺簡潔大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使用者的品味和修養,不僅是實用的茶具、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征,更與功夫茶習俗的形成發展存在著淵源引領的關系。 ![]() 明清以來,江南陽羨(宜興)以盛產紫砂茶壺聞名于世。明代陽羨名匠輩出,明人茶學家許次紓(1549—約1604)在《茶疏》中寫道:“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龔春,亦稱供春、龔供春,供春壺存世的真品,僅作為文化符號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而大彬壺存世真品也極為稀少,古代“大為時人寶惜”,近現代尤其“大為時人寶惜”。如今大彬壺難得一見,藏品為國寶級別也。 ![]() 明清紫砂壺“醉”今人 2007年金秋,在新創立的漳州天福茶學院內,漳浦舉辦國際茶壺茶文化節,進行全國最大規模的出土紫砂壺展覽。200多件出土紫砂壺集中展示,形象地解說著閩南功夫茶的歷史;福建省政協主席陳明義與臺灣政要、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等2000多名海內外人士近距離欣賞紫砂壺珍品,齊聲稱贊這是今古奇觀;40多位專家學者云集漳浦舉行學術研討,一致認定漳浦縣博物館館藏的出土紫砂壺質量與數量為全國之最。 ![]() 2007年漳浦舉辦古紫砂壺展,王文徑向陳明義、林豐正介紹大彬壺 這是古茶壺的盛會,這是茶文化史上的奇景。明清紫砂壺“醉”今人,其中最“醉”人的是大彬壺。在玻璃展柜內,明代最著名的紫砂壺工匠時大彬制作的三足鼎蓋紫砂壺特別搶眼,人們爭相觀賞、拍照。這是漳浦1987年從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資政大夫戶部尚書盧維禎墓中出土的文物。漳浦縣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王文徑介紹說,這次共展出舊紫砂壺251件,以墓葬出土的為主,90%為漳浦縣博物館藏品,其余為當地民間藏品。其中時大彬款三足鼎蓋紫砂壺和陳鳴遠款壺等三件為國家一級文物,是第一次在當地公開亮相。南京博物館原副院長、著名的博物館學家、考古紫砂陶專家宋伯胤觀賞得特別認真。看到這么多古茶壺精品,雖然已87歲了,仍興奮得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他對記者說:“時大彬這把茶壺出土后,我曾專程到漳浦來鑒定,可以認定這是全國出土的三把時大彬紫砂壺中年代最早的一把。而且出土時壺中還有茶葉,該茶葉是已知確定年代最早的茶葉實物。漳浦的這次紫砂壺典藏展,是我國第一次地方性展覽,內容涉及全國,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漳浦縣博物館館長王文徑研究認為:盧氏墓中出土的紫砂壺,是為官歸隱途中,經宜興一帶購得的。推測盧維禎于萬歷二十年前后購得此壺,此時時大彬正是青年。壺出土時壺蓋內沿見到有明顯的磨損,是墓主生前使用多年的證據。目前漳浦館藏的時大彬制款紫砂壺有5件之多,均不如這一件真實可信,為所有專家共同確認。 ![]() 漳浦館藏大彬壺 ![]() 漳浦館藏大彬壺底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