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分北宋汴京官窯、邵局、南宋官窯。 一、北宋汴京官窯 宋代,始有官窯與民窯之分,它并非橫空出世,而是由“貢瓷”一步步發展而來。為了保持皇家用瓷的專屬性,官窯嚴禁民間使用,尤其棄窯時,更不可留下燒窯痕跡,因此自誕生之日起,官窯便充滿了神秘色彩,一千多年來一直是大眾心目中遙不可及,更難得一見的世間珍品。窯址亦難尋見,如揚州“邵局”的老虎山窯址毫無蹤跡,只有老虎山路的名字還在。而燒造這些神秘瓷器的工匠和監督官,也因此具有了一抹特殊的神秘色彩。 那么,宋代官窯具體從什么年代開始的呢?南宋文人顧文薦的《負暄雜錄》和葉寘的《坦齋筆衡》雖已佚失,但留下的只言片語中,對宋代官窯還是有著內容極為相近的一段重要記載:“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多賴龍泉之法,兼納眾窯所長?!?/p> 宋徽宗,名為帝王,實是“藝癡”,精于鑒賞,眼力超凡,極盡挑剔之能事,在其看來,“饗宗廟之器無一有合,去古既遠,禮失其傳矣。祭以類而求之,其失若此,豈能有格乎?詔有司悉從改造?!?nbsp; “可於編類御筆所置禮制局,討論古今沿革,具畫來上。朕將親覽,參酌其宜,蔽自朕志,斷之必行,革千古之陋,以成一代之典,庶幾先王,垂法后世。”(《紀事本末》)“親覽”!“必行”!活脫脫一位實力派大玩家,無藝不好,無好不精,“官窯”乃其最后玩項,尤甚。許之衡評曰,“勝代崇文物,官窯重楷模。精華四海萃,供億萬緡輸。”(《飲流漫稿》)其癡迷、揮霍狀躍然紙上。 所說“楷?!焙ㄊ?、規范、標準、榜樣、模型之意。徽宗崇尚雅文化,追求陰柔之美、含蓄之美、內蘊之美、意境之美,講究溫文爾雅、自然天成,體現于瓷,猶重質感,滿釉單色,器型簡約,求正不求奇,極盡靜態美、內在美、不飾之美,縱有裝飾,適可而止,絕無喧賓奪主之虞,線形不張不馳,對“形式美法則”掌控一絲不茍,比例、尺度、均衡、韻律無一不反復推敲,反復琢磨,反復修改,“度”之把握,毫發不爽,恰倒好處,縱令萬世之后無以加焉,無以減焉。 器型一俟定讞,各路窯口分別施釉、燒制,相互之間,難免借鑒、融合,技術重組,變幻莫測,新奇特異,層出不窮,海納百川,曠古絕倫,堪稱瓷宗。 作為“法式、規范、標準”,有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王黼《宣和博古圖》、呂大臨《考古圖》等相繼問世,“以追三代之遺風”,“掇習三代遺文舊制以行于世?!保ā犊脊艌D》)“仿虞周漢唐三舊”,“恢堯舜之典,總夏商之禮。”(聶崇義《三禮圖》) 作為“榜樣”,“宣和間,內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漢遺物,無敢隱者,悉獻于上。而好事者,復爭尋求之,一器有直千緡者。利之所趨,人爭搜剔山澤,發掘墳墓,無不所至?!保ㄈ~夢得《避暑錄話》) 作為模型,柴窯則獨辟蹊徑,巧構思,該工藝發端后周,徽宗時,已爐火純青,又稱宋柴,薄如紙,易成型,易整型,易燒成,器型萬變,無一不精,無一不美,端莊秀麗,勻稱協調,棱角規矩,纖巧雋妙,優中擇優,堪為楷模,確保官窯制作凝重、古雅。而瓷質之腴潤,釉色之晶瑩,歷千載而常新。雖研煉極精,瑩潤無比,而體制端重、雅潔,猶如三代鼎彝之遺意焉。(《飲流齋說瓷》) 所謂“精華四海粹”,“粹”,同“萃”,“齊全,集聚”意;“精華”既指原料,又指匠役。 就原料而論,“黑胎”坯料,汴京頗豐,謂之“澄泥”,黃河千年沉淀“漬泥”也,可制硯,名曰“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并稱“三石一陶”,高溫成瓷,低溫為陶,性能絕佳。燒制窯器,施薄釉,呈“紫口鐵足”。 初則,署“汴京官窯”款。因尚無“擊碎掩埋”制度,揀退,出賣,不雅,后不再署款。若有必要,直接補刻殿堂款,如“奉華”之類。所謂“刻款”,非自“官窯”始,民間“供御瓷”,向由“東西窯務”“典御官”指定“待詔供御”燒造,可“搭燒”民用瓷,為有所區別,“供御瓷”署“官”字款或“內府”款,燒成,“御揀”,若發現無款但合意者,補刻款,一并呈送京師,進奉宮中,落選者,窯主自行出售?!八尾瘛豹殶o“揀退”、“出賣”之虞,皆直接署款,印、刻、陰、陽,無所不有。 “白胎”坯料,汴京絕無,但因水運便利,卻不難獲取,是時,“水力破碎瓷石”工藝業已成熟,所制坯料白度極高,“饒”料為最,余稍次之,稱“白不子”,用以燒制窯器,類銀,如玉。 徽宗朝名憎名詩人釋德洪詩: 政和官焙來何處,雪后晴窗欣共煮。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度。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班中吸春露,□□□□□□□。 明學者高濂在其《燕閑清賞箋》中評價道:“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 其實《汴京官窯》早在崇寧二年(1104年)即已研燒成功——冰裂紋瓷器,它屬于厚胎厚釉瓷,每上一層釉都要復燒,然后高溫取出,驚裂釉面。再上釉,如此反復五~六次,疊加在一起,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冰裂紋表現。 筆者入藏的幾件汴京官窯實物展圖如下: ![]() 、 ? ![]()
? ![]()
? ![]() ![]() 雞油黃冰裂紋六棱鐵黑胎梅瓶,宋徽宗全身側座描金像,御書印、??蜄|閣印、刻字、刻畫、描金,汴京官窯陽文篆字方章款。↑ 上四件汴京官窯瓷,有兩件上有宣和刻字,證明是宣和年間制作,屬徽宗晚期作品,器底還留有章款,與前文“因尚無'擊碎掩埋′制度,揀退,出賣,不雅,后不再署款”記述相背。筆者推測1是“后期”指的是欽宗朝?2是皇帝御制器除外?歡迎爭鳴。 二、邵局 葉寘《坦齋筆衡》“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與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釉色瑩澈,為世所珍。 *筆者特別提醒:1129年二月初三清晨,輾轉揚州才3個月零6天的高宗,又被金兵奔襲揚州,急忙上馬一口氣跑到瓜洲,次日渡江逃離揚州,即后文獻美其名曰“中興渡江”。邵成章在高宗離開揚州10個月又18天后,即1129年(建炎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才到揚州提舉后苑工作。邵成章直到1132年(紹興二年)閏四月死在揚州任上,滿算共29個月,“邵局”的時間很短,工作范疇就在揚州,未曾南渡,更沒有到過杭州。杭州后來雖也有邵局之職稱,但此邵局非彼“邵局”!它是元代文人陸友在《研北雜志》中,從另一視角對其進行了記載:“紹興中,秦檜粉飾太平,用內侍邵諤主修禮樂器,百工隸之,謂之“邵局”。這段文字中的邵諤,是否與邵成章是同族已無從知曉,但都屬高宗朝后苑同行應該是無疑的。此重要節點古文獻未曾有明確記載,是筆者從千頭萬緒的古文獻記載中多處查證、研究比對才理出后還原了的部分歷史細節的真相,也算為撲朔迷離的“邵局”官窯之迷纏清了幾個重要節點,以饗讀者。值此,有關邵局我們可明白以下幾點: 1、“邵局”之稱謂是“中興渡江”后建炎三年才有,以前未有。后紹興年間的“邵局”是邵諤,不是邵成章。 2、“邵局”起止時間為1129年十二月二十一至1132年潤四月,共29個月,很短! 3、“邵局”的地點是在揚州,而不在其他地域。 ![]() 圖片 元末明初 陶宗儀著《輟耕錄》卷二十九中記載了南宋葉寘談窯器 靖康之變后,揚州建立臨時朝廷,并于1128年高宗與北孔后人南郊外祭天,中興北渡后邵成章主持管理宮廷后勤,管理機構就叫邵局,沿襲故都汴京規制(顧文薦文中為“徽宗遺制”),在修內司建窯燒造青瓷器,取名內窯。 ![]() ![]() 圖片 有意思的是上圖《建炎后苑造作之印》(銅印)使用時段應在1127-1130年間,主要使用地域應是河南商丘和揚州兩地,卻于1971年在浙江臨海出土。 揚州內窯制瓷用澄泥做素胎,工藝極其精雕細琢,寶石入釉,出產的瓷器釉色瑩潤清澈,被視為珍品。后來在揚州郊壇下又另立新窯,新窯比原來的內窯大,但燒制的瓷器卻不如內窯。提舉邵成章,簡稱邵局是建炎三年,第一窯址,老虎洞,即今天處揚州東北處的漕河兩岸中部毛公洞附近, 漕河北現還存有一條與漕河并行的“老虎山路”?!懊础奔蠢匣⒍?。 第一窯址,邵局內苑,實指今天揚州老虎山附近。毛公即老虎,毛公洞。 ![]() 揚州老虎山遺址↑ 《宋史高宗本紀》載:“紹興二年,1132年閏月丁酉,罷后苑工作”。邵成章病逝,別立郊壇下新窯品質欠佳,高宗下旨罷后苑工作,內窯燒造戛然而止,終成千古絕唱!于是才有葉寘撰文《坦齋筆衡》,以示紀念。 宋代官窯中的“邵局”是官窯中的皇冠,釉色豆青(俗稱粉青),青嫩透亮,“嫩、透、亮”三字是“釉色瑩澈”精致描述,此特征唯有“邵局”的官窯瓷釉色才有,余皆不見。
![]() ?
![]() 三、南宋官窯 南宋老虎洞官窯八棱五弦紋撇口瓶 ![]() ? 南宋老虎洞官窯八棱天球瓶↓ ![]() ? ?南宋老虎洞窯搖鈴尊↓ ![]() ![]() 南宋郊壇下官窯渣斗↓ ![]() ![]() 南宋龍泉窯鳳耳瓶 ![]() ![]() 南宋龍泉窯灰青釉風耳瓶,與同時期南宋官窯器釉色基乎無差別,所以才有“龍泉官窯”一說,但細辨別還是有差異的: 1、器型龍泉顯笨拙些,官窯俏巧。 2、胎釉結合部龍泉無黃溢現象,即使有也很輕淡,正常顯深鐵紅沁色。 3、龍泉窯器開片小碎于官窯器。 龍泉窯鳳耳瓶底胎釉結合處顯深鐵紅沁色,且開片小于官窯、“邵局”↓ ![]() 官窯胎釉結合處正常有黃溢現象↓ ![]() ? “邵局”器胎釉結合處顯“黃溢”現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