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網二手書做了五六年時間,模式也試驗了不少,也在不斷的優化和升級。通過最近兩三個月的實踐,我開始再次迭代自己的模式。如果是操作過孔網二手書的兄弟應該知道,之前大家常用的模式,就是從孔網選品,然后去多抓魚、漫游鯨、轉轉、小谷吖這些平臺去拿貨。主要還是在不同平臺之間操作搬運套利,這也是現在線上操作的主流模式。但是這個模式帶來的問題是,拿貨渠道還是太單一了,大家都在這幾個平臺上去競爭有限的稀缺資源。后面雖然做了高周轉模式,貨源的穩定性和體量也大大提升了。但是,本質上是通過降低了對于單本書的利潤預期,增加操作圖書種類來實現的。大家的項目操作日常就是在平臺去批量檢索符合這個模式下的圖書。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我覺得就是,大家都在追逐資源。雖然也出來了不少優秀的學員案例,單月利潤穩定在兩三萬元,但每天的工作量其實還是多的。賺錢當然不容易,不過我想,作為個體來說,有沒有效率更高一點的模式呢?比如,同等收益下,我的工作時間和工作量能否比原來少做百分之五十呢?現在跟大家匯報一下,這個模式是完全可行的,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孔網二手書這個市場,種類是非常之多的,有isbn編碼的都有幾百萬之巨。之前的高周轉模式,是按照一定的市場需求和銷量的標準,從里面大約篩出來了大約十萬種。操作一年下來,效果非常不錯,尤其是對于新手入門來說,是非常合適的模式,沒有之一。因為試錯成本低,正反饋快,能支持著不少人持續走下去。但是十萬種數據還是太多了,再加上行情波動的影響,有些品種需要剔除,也有新品種加入。精細化選品,精簡品類,最終建立一個只有幾百上千種的書單庫,限定操作的品類。流動性是為了避免操作有價無市的品種,市場需求則是避開紅海圖書,只做藍海的品種。在此基礎上,再去做利潤,做客單價稍微高一些的品種。只做同行定價低于市場價以及品相良好,可以賣出溢價的品種。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花一個小時,過一遍自己書單的條目,看看有沒有合適的貨。這樣一來,我的操作模式就從之前的追逐貨源,變成了等待,并且只做我自己熟悉的品種。陸續買了二十幾本,其中有一本書,客單價七八十元,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反復操作了四本,每次都有一倍的利潤。這里面有個細節,短期熱點的品種我是不做的,我只做有長期價值的品種。相當于我前期選品的工作只做一遍就行,剩下的時間就是等待市場犯錯,然后拿下,在市場上重新定價交易。因為不是每個品種,每天都有交易的機會,所以,我準備了幾百個品種,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每天的工作時間很短,但是效率卻很高,而且會越做越熟悉,越做越有經驗。賣書給平臺,利用折扣、返利、滿減,降低自己的采購成本。平臺有貨的絕版書,只要流動性、市場需求,利潤符合要求,我就直接下單。大家發現沒,之前的操作思路是,我想要的書,看看平臺有沒有貨。現在的思路是,平臺/市場上,有合適的機會就操作,沒有合適的就等機會。所謂從追逐到等待,本質就是限定自己的能力圈,做減法,選定一些自己熟悉的品類長期操作。如果說以前是做項目的思路,現在更多的是從投資的角度來布局,而等待就是一個基本功。如果是全職操作,我個人觀點,還是要從高周轉入手,因為源源不斷的小錢是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如果是有工作,有基礎收入,又愿意拿出一部分錢,比如,幾千、一兩萬來做這個投資,我覺得是比較適合這個模式的。因為規模小,利潤挺高,主要是不用花費大量的精力,并且利潤高了郵費成本也不需要考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