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藍花楹開了一篇, 昆明探墓筆記開了三篇, 昆明文保歸納在文保篇, 余下的碎片和叨叨念也 整理一篇吧。 昆明老街 昆明老街并不是簡單的一條街,而是網羅了光華街、文明街、景星街、錢王街等多條街道為一體的綜合街區,那些帶著年代感的老街小巷縱橫交錯,倘若全部逛完是極考驗腿力的。 每座城市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故事,一棟老房子、一條老街都留藏著歲月的痕跡,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更迭變化。昆明老街有多老?據說始建于北宋的公元1119年。明朝時期,那些土司的兒子全部養在這一片區,他們打扮得光鮮亮麗,提籠溜鳥,尋花問柳,曾經的這里儼然是一處奢靡之地。 整個云南史也是土司的歷史,土司制度形成于宋朝的儂智高起義,戰神狄青平定了叛亂,當然“叛亂”是朝廷的視角,對少數民族來說這是爭取民族利益,儂智高是民族英雄,這里不展開討論。 總之朝廷意識到對于邊疆少數民族的管理薄弱,無法有效實控,基于穩定邊疆而制定了折中的方案,就是“土司制度”,把權利分給這些少數民族的部落首領,他們擁有土地和人民,但對朝廷承擔一定的稅賦以及兵力,且土司在朝廷的批準下職位可以世襲的。 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朝廷覺得有能力掌握邊疆政權了,就設法動動土司們的奶酪了,實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比如將世襲的土司改為朝廷任命的流官,所謂流官就是流動的官員,史稱“改土歸流”,這一改革相當于剝奪了原來土司擁有的獨立政治和經濟權力,但土司制度還是延續的。 土司制度的完全終結則要等到新中國成立了。比如我們熟知的民族音樂家王洛賓,他有一個超級粉絲叫馬步芳,馬步芳當時接受民國政府的任命,但他管轄的范圍仍然自行管轄,實際與土司制度的內核沒有不同。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剿匪、土地改革和民族自治等一整套組合拳,才算真正意義上徹底廢除了土司制度。 喔,繼續逛街,管家給我們仨買了花環,他說這樣拍照“很出片”的,想不到以前叫別人拍照要錢,叫他拍照要命,現在被浸染成講究“出片”的拍照愛好者了。 ![]() ![]() ![]() ![]() ![]() ![]() ![]() ![]() ![]() ![]() ![]() 黃公東街 黃公東街在清末時叫“勸業場后街”,所謂勸業場就相當于現在的“商圈”,以賣百貨商品來推動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的地方。后來為了紀念昆明重九起義戰斗中作出貢獻的黃毓英,從而得名“黃公東街”。 黃公東街因為大才女林徽因的“人間四月天”,成為網紅打卡點。小巷、黃墻、綠椅以及墻上的“四月天”和“昆明”地標,文藝感十足。拍打卡照是要排隊的,管家在一旁看著我們輪流“折騰”,完畢,他漫不經心的說了一句:通過我的觀察,在這里拍照的人,就沒有一個年齡超過你們的。嘿,隨便什么惡毒的語言都無法阻止我們發揮“臭不要臉,超級自戀”的人生信條。 ![]() ![]() ![]() ![]() ![]() ![]() ![]() ![]() ![]() ![]() ![]() ![]() ![]() ![]() ![]() 昆明的“武康樓”和紀念碑 上海有個網紅的武康大樓,昆明也有同款,它有更好聽的名字叫“對月樓”,據說本來是為了慶祝抗戰勝利而修建的紀念堂,旁邊就是抗戰勝利紀念碑,因為建筑形狀象酒杯,被稱為“酒杯樓”。 因為缺乏維修,一度面臨拆除的風險,昆明人發出了“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感嘆,后來經過修繕,兩幢樓對稱排布,又被人們稱為“對月樓”。我沒有考證這種說法是否屬實,但我愿意相信承載地方人民情感的故事是真的。 ![]() ![]() ![]() ![]() 夜游翠湖 杭州有西湖,昆明有翠湖。西湖有蘇東坡修建的“蘇堤”和因白居易得名的“白堤”,而翠湖有時任云南都督的唐繼堯修建的“唐堤”和清朝道光年間云貴總督阮元所建的“阮堤”。西湖有“蘇堤春曉”,翠湖有“翠湖春曉”。 唐繼堯修建“唐堤”可不是簡單的模仿,借機蹭西湖蘇堤的歷史光環。他在翠湖里修筑這條堤壩與中間的阮島相連,除了讓人們方便上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就是在湖心修建自來水廠,世代以飲井水為主的昆明人喝上了自來水,別看這自來水廠小,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是云南第一個自來水廠。 ![]() ![]() ![]() ![]() ![]() 行程結束 紅河州8晚9天的行程在昆明畫上圓滿的句號,徐筠的阿哥為我們設宴洗塵,在異地他鄉聽著他們操著家鄉話聊著在昆明十五年的奮斗史,言語中透著在昆明生活的舒適與滿足,原本只是計劃短暫的停泊,卻在一個個打拼的日子里,被舒適的氣候和恰到好處的生活節奏浸潤,心安便是歸處。 感謝他們,也祝福他們! ![]() ![]() ![]() ![]() ![]() ![]() ![]()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