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封神演義》中寫周文王姬昌有一百個兒子,但是實際上有明確記載的兒子只有20位,其中有10位是周文王和正妻太姒所生的嫡子,順序依次是伯邑考、姬發、姬鮮、姬旦、姬度、姬振鐸、姬武、姬處、姬封、姬載。其余十個庶子分別是郜叔、雍叔、姬鄭、姬繡、姬高、原伯、酆侯、姬葡、姬穎、姬奭。姬奭推測是周文王的兒子,但是具體排行不清楚。作為周朝奠基人姬昌的兒子以及開國國君的弟弟,除了姬發大哥伯邑考早逝外,其余十八人都被周武王分封為諸侯,作為周武王最信任的王族血脈,周武王希望通過分封弟弟到全國各地成為諸侯守衛都城安全和周王朝統治穩定。其中只有六個諸侯國延續到戰國時期,兩個人后代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兩國國君,一個人的后代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還在擔任國君。他們分別是: 1.管國: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的封國,爵位為侯爵,與霍叔處和蔡叔度合稱“三監”,是周王朝為了監視商紂王兒子武庚特別設立的諸侯國,但是,管叔鮮因為聯合霍叔處和蔡叔度參加武庚的叛亂,史稱“三監之亂”,被周公旦親自率兵消滅,管國被廢除。 2.魯國: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國,都城在曲阜,國君爵位為侯爵,因為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后僅僅兩年就逝世,兒子周成王還很年幼,周公旦需要留在都城輔佐成王處理朝政,所以讓自己兒子伯禽擔任魯國國君。魯國是周禮的堅定實施者,保存著最完整的周禮體系。魯國和燕國都是周文王兒子的封國,但是魯國直到滅亡都沒有僭越稱王。前255年,楚考烈王滅亡了魯國,存國788年。 3.蔡國: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國,封地在上蔡附近,爵位為侯爵,因為不滿四哥周公旦掌握朝廷大權,聯合武庚以及三哥和八弟發動叛亂,被周公平定后,流放而死,因為蔡叔度的兒子蔡仲真誠悔過,周公旦把他分為蔡侯。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所滅,存國約600年. 4.曹國:周文王第六子曹叔鐸的封國,封地在菏澤定陶附近,爵位是伯爵,曹國都城是連接東西南北交流的紐帶,是周朝經濟中心城市,西周初期還是地區性大國,但是周王室衰落后,曹國也成為三流諸侯國。前487年,曹國被宋國所滅,存國約560年。 5.郕國:周文王第七子郕叔武的封國,都城在濟寧汶上附近,爵位為伯爵。郕國實力弱小,一直被齊國進攻,多次淪落為魯國附庸。前408年,郕國被齊國所滅,存國約640年。 6.霍國:周文王第八子霍叔處的封國,封地在霍州附近,爵位為伯爵,因為參加武庚發起的叛亂—“三監之亂”,霍叔處被貶為庶民,后來因為周成王感念霍叔處有長輩德行,把他的兒子重新封在霍國,爵位只有伯爵。前661年,霍國被晉國所滅,存國385年。 7.衛國: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國,都城是商朝的朝歌,爵位為伯爵,因為康叔封先是被封在康國,在周公旦平定三監叛亂后,又重新被分封在衛國。衛國也是立國時間最長,除了秦國之外,最后一個滅亡的諸侯國,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唯獨留下衛國沒有被滅亡,直到前209年,最后一任衛國國君被秦二世貶為庶民,衛國滅亡,存國約830年。 8.聃國: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封國,都城在鄭州附近,爵位是侯爵,也是西周時期最大的諸侯方國。冉季載位列三公,是最有威望的公卿大臣,相傳聃國被鄭國所滅。 9.郜國: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的封國,都城是郜城,爵位是伯爵,西面是曹國,東面是魯國,都是地域性東方大國,而且國君都是親兄弟,但是由于實力弱小,逐漸淪為宋國附庸,后來又向魯國朝貢,最后郜國被宋國滅亡,存國約400年。 10.雍國:周文王第十二子雍叔的封國,都城位于焦作附近,爵位是伯爵,春秋時期,前599年,晉國為了搶奪和楚國爭霸的優勢,滅亡了雍國,存國約440年。 11.毛國:周文王第十三子毛叔鄭的封國,都城在陜西扶風附近,爵位是伯爵。前516年,毛國被秦國所滅,存國約530年。 12.滕國:周文王第十四子滕叔繡的封國,都城位于滕州附近,爵位是侯爵。前414年,先是被越國所滅,后復國,在前296年,滕國又被宋國所滅,存國750年。 13.畢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封國,封地在咸陽附近,爵位為公爵。畢公高在周朝建立后和姜太公、周公但、召公奭一起就在朝廷先后輔佐周武王和周成王以及周康王,造就周朝第一個盛世“成康之治”。畢公高也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國君的先祖。畢國建立275年后,被犬戎滅亡,后人流散到其他諸侯國,其中之一就是畢萬來到晉國擔任大夫,被晉獻公封在魏地,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后代魏文侯魏斯建立魏國。 14.原國: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封國,封地在濟源附近,爵位為伯爵,姬發滅掉商朝后,分封十六弟為諸侯,前635年,原國被晉文公所滅,存國約411年。 15.酆國:周文王第十七子酆侯的封國,封地在徐州豐縣附近,爵位為侯爵。因為國君無視國法被周成王下令廢除封國,這也是周文王兒子中唯一一個由天子下令除國的諸侯,存國僅20余年。 16郇國:周文王第十八子姬葡的封國,封地在新絳附近,爵位為侯爵。郇國被晉國滅亡時間約在前703年到前677年之間,存國約350年至370年。 17.賴國:周文王第十九子賴叔穎的封國,封地在禹州附近,爵位為子爵。前538年,賴國被楚國所滅,存國約500年。 18.燕國: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將姬奭分封在今天北京附近,建立燕國,爵位是侯爵。相傳姬奭是周文王的兒子,但是具體排行沒有準確記載。姬奭曾經跟隨周武王一起參加討伐商紂王的戰爭,周朝建立后被分封在燕地,因為他在都城輔佐武王、成王,所以派自己的兒子姬克前往燕國擔任國君,周成王在都城附近重新選了土地分封給姬奭,因此,姬奭又稱燕召公。他在都城位列三公,和周公旦一起管理陜地。燕國也是存國時間比較久的諸侯國之一,與其他兄弟封國不同的是,燕國不僅沒有在諸侯混戰中亡國,反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到前222年,秦始皇派王賁出兵遼東,才俘虜最后一位燕王喜,存國822年。 結語:作為周王朝第一代血脈諸侯,憑借和周王親密關系,周文王兒子們的封地要么是地理位置重要,要么是區域富庶,在西周早期大多是區域性大國,國君有的在都城擔任卿大夫,有的在地方成為諸侯之長,代表天子討伐不臣。但是隨著周王權威逐漸衰落,姬姓諸侯國也由初期的一流強國成為諸侯爭霸中的三流小國,需要依附強國生存,其中很多諸侯國都是被晉國、鄭國這樣擁有共同祖先的姬姓諸侯滅國。 即使有燕國成為戰國七雄,衛國撐到秦二世時期,但是他們都是同時期諸侯中最弱小的,只有偏安一隅,自保而已。可見,即使身份最高貴的王族如果沒有周王的權威保障,又沒有進取的行為,也會淪為后起諸侯爭霸的棋子,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歷史周期中只有優勝劣汰的法則,血脈賦予的身份無法保障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周朝是我國很多姓氏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多姓氏的始祖就是周文王的兒子,因此,現在很多人都是周王朝的王族后代。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