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身“三寶”的精、氣、神,早在《黃帝內經》這一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中便有記載,并且有著一套豐富且完整的養生體系,這套體系不僅包含飲食起居、情志調攝、導引吐納等具體方法,更蘊含著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以下從養精、養氣、養神三個層面,解析《內經》的養生智慧。 一、養精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兩種: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原動力;后天之精來源于飲食,經脾胃運化而生,濡養五臟六腑。人體的“精”一是分藏于各個臟腑,以起到濡養、推動和調控各個臟腑的機能,但主要藏于腎中以繁衍生命,因此養精不僅要調養五臟,養腎尤為重要。 房事有度:《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房事過度會損耗腎精,節欲也是養精的一個重要方式。房事雖然是人的正常的生理需求,但過猶不及,不可過于沉迷其中,縱欲過度。可練習提肛運動以固攝精氣。 ![]() 飲食起居:《素問·臟氣法時論》提出“五谷為養”,尤其推薦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因其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可補腎填精。每日一碗黑米粥,或飲用枸杞桑葚茶,補充抗氧化物質。《靈樞·營衛生會》指出“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且現代醫學表明深度睡眠可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修復機體。所以建議晚上11點之前關閉電子設備,睡前熱水泡腳,引火歸元。 ![]() 二、養氣 《黃帝內經》中提到“氣”如水流不息,強調了氣的周流對健康的重要性。而人體之氣來源于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氣(即元氣)、水谷之氣和自然界的清氣,后兩者合稱為后天之氣(即宗氣),三者合而為一,《內經》稱為“人氣”。從氣的來源得知,在養生過程中,保養腎、脾胃、以及肺尤為重要。 飲食起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由此可見,順應四時變化養生可以養元氣,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另外,調節飲食可以調養脾胃(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勿暴飲暴食),使得水谷充足,有利于氣旺盛。 鍛煉:《類經·攝生類》指出“養氣當從呼吸”,調息可以調暢氣機,使得氣血運行通暢。可進行腹式呼吸(吸氣4秒-屏息4秒-呼氣6秒)、太極拳(劍)、五禽戲等方法以調息。 ![]() 三、養神 《靈樞·本神》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神是精氣的外在顯現,主宰思維、情志與意識活動。《素問·宣明五氣》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臟腑功能強健,則神旺,而見神識清晰、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運動靈活、睡眠安好、意志堅定。 《內經》指出“神太用則勞”,意味著過度的精神活動會消耗神氣,因此需要靜以養之。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所以保持平常心、避免情緒波動太大十分重要。另外順應四時、調節睡眠都有助于保持心態平和,減少精神消耗。 ![]() 《黃帝內經》的養生精髓在于“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通過順應自然節律、調和身心狀態來養護精氣神。通過合理的飲食、生活習慣和心理調節,我們可以有效地養護精氣神,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