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指百姓所說的“普通感冒”,又稱“傷風”、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是一種常見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等引起。臨床表現為鼻塞、噴嚏、流涕、發熱、咳嗽、頭痛等,多呈自限性。大多散發,冬、春季節多發,季節交替時多發。 僅供參考學習,治療請到正規醫療機構。 一、內服方1. 治感冒鼻塞 配方及用法:蒜瓣25~30克,蔥白25~30克,鮮生美25~30克。各物洗凈吹干后放入一個合適的器皿里,搗研成糨糊狀(切成片或塊亦可,但效果稍差),加水250毫升煎煮,煎好后將成品分成6/10和4/10兩份。首次溫服6/10,服后需注意保暖,用不了1小時,即會滿身大汗濕透,立感兩鼻暢通,全身舒爽,時隔五六小時后再服4/10。兩份為1劑,一般連服2劑即可痊愈;初患者服1劑即可解決問題;兒童劑量減半或減去2/3也可,嬰幼兒最好別服。此方一般無副作用,服后如有短暫的不適感,喝些醋或冷開水即可緩解。 2. 冬青汁治療感冒 配方及用法:取冬青葉少許榨汁,每次飲用3毫升,日服3次。 3. 感冒特效方 配方及用法:核桃10個,銀花10克,生姜20克,冰糖30克。 將核桃去殼取仁與銀花、生姜、冰糖一起加水煎熬,熬至冰糖全部溶化為止,然后取桃仁、銀花、藥汁服用。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1~2劑。 4. 貫眾感冒方 配方及方法:貫眾30克,加水600-800毫升(水位平藥)煎至300毫升左右過濾,加人糖精0.15克,或加人適量糖,裝人瓶中(備用湯劑須加防腐劑,同時加熱)。 每天3次,每次100毫升左右,連服2天。 5. 茵陳防流感方 配方及用法:茵陳蒿全草6~10克(1人用量),加水熬至藥液相當于生藥時的3~4倍時即成。每次口服20-30毫升,每日次,連服3~5日。如作治療用,每日2次。 6. 特效感冒方 配方及方法:防風18克,細辛5克,白芷18克,黃芩18克,川芎18克,羌活12克,蒼術18克,生地35克,水煎服。 一般用藥1劑即愈。此方經多年使用,已治愈千余人,非常有效。 7. 感冒散驗方 主治:感冒初起輕癥,頭痛、鼻塞、流清鼻涕,或微惡風寒者,均可用之。 配方及用法:鵝不食草9克,春砂仁6克,辛夷花、公丁香、香白芷、薄荷各3克。 共研極細末,貯瓶備用,勿泄氣。取本散1~15克,用藥棉裹之,交替塞人鼻中,每日3次;或取本散少許,交吹人鼻中,每小時1次。 療效:曾治數百例,通常均在用藥1~2次見效。 8. 祖傳感冒方 配方及用法:雙花30克,連翹30克,芥穗18克,薄荷葉18克,黃苓30克,川貝15克,石菖蒲18克,藿香18克,神曲12克,白蔻12克,木通15克,滑石48克,大黃30克,菊花30克。 上藥共為粗末。一般用藥15~18克,重者不超過50克。將藥放在蓋碗內,用開水沖人蓋好,浸至適當溫服,1日2劑,小兒酌減一般1劑即愈,重者不過3劑。 9. 解熱合劑 配方及用法:紫蘇、荊芥各1500g,大青葉、鴨跖草、四季青各3000g。 上方加水約25000ml,濃煎或每毫升內含生藥4g的合劑,日服3~4次,每次50ml。如病重發熱甚者可3~4小時服藥1次。 本方有清熱解毒,發表祛風之功。主治風熱感冒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癥。 10. 荊防飲 配方及用法:荊芥3~6g,防風6~9g。 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或開水泡服。 加減:發熱加柴胡、薄荷(后下); 頭痛加白芷、藁本;全身酸痛加桂枝、羌活; 咽痛加銀花、連翹;頸項痛加桂枝、葛根; 鼻塞流涕加辛夷、蒼耳子; 咳嗽加桑白皮、陳皮; 痰多加黃芩、桔梗; 聲音嘶啞加蟬衣、薄荷; 喘息加麻黃、杏仁; 便加大棗、神曲;如見嬰幼兒常加鉤藤、蟬蛻; 老年人加黃芪、白術。 本方主要適用于感冒初起的治療。 11. 葛根升麻湯 配方及用法:葛根、赤芍、香附各10g,升麻、陳皮、川芎、白芷各6g,紫蘇7g,麻黃、甘草各3g。 日1劑,水煎服。 如夏天發病者加藿香; 秋天發病者加黃芩; 冬天發病者加銀花; 春天發病者加荊芥。 本方有發表解肌作用,主治感冒。 12. 感冒平 配方及用法:黃芪、板藍根各25g,藿香15g。 水煎服或制成沖劑。連服三天為一療程。 本方主治感冒。 13. 銀黃山桔湯 配方及用法:銀花10~30g,黃芩、山豆根、桔梗各10~15g,荊芥6~10g,生甘草3~6g。 日1劑水煎服,日2次。病重者可日服2劑。 若高熱加板藍根10~45g,生石膏18~90g,蘆根10~45g; 鼻塞流涕明顯加辛夷、蒼耳子各6~10g;兼挾濕邪者加香10~12g,苡仁20~60g; 咳甚加前胡、杏仁各10g; 午后或夜間發熱加青蒿10~30g。 本方有清熱解表、宜肺利咽之功,主治風熱感冒。 14. 青紫解毒湯 配方及用法:大青葉、紫草各30。 將上藥溫水浸泡30~60分鐘,然后用文火煮沸后3~5分鐘即可,早晚各服一次。本方能清熱、解毒、涼血。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經本方治療86例,均獲痊愈,一般服藥2劑而愈,少數3~4劑而愈。 15. 濕感湯 配方及用法:藿香、法半夏、杏仁、淡竹葉各10g,防風、川厚樸、桔梗各6~10g,茯苓158,慧苡仁20g,白蔻仁6g。 日1劑,水煎服。 寒重加荊芥、蘇,熱邪偏勝加桑葉、菊花或銀花、連翹; 里熱盛加黃芩、石膏; 口干、痛、咳嗷甚加牛蒡子、沙參; 小便黃加蘆根、山梔。 16. 辛涼解表湯 配方及用法:大青葉、連翹各12g,牛蒡子、金銀花各18g,貫眾15g,荊芥、豆豉、桔梗、杏仁各9g,薄荷、蘇葉、前胡各6g。 水煎服。輕者每日1劑,重者日服2劑。 本方有辛涼解表、消熱解,兼以辛溫通散之功。 17. 石膏銀花湯 配方及用法:生石膏30~60g,銀花10~30g,薄荷、蟬衣各5~10g,生甘草58。 日1劑,水煎分2次服,病重者日股2劑,分4次溫服。 18. 柴桂芩芍湯 配方及用法:柴胡、桂枝各6g,黃芩9g,白芍8g,黨參10g,半夏3g,生姜2片,甘草2g。 日1劑水煎服。 加減:肢節疼痛偏甚。去黨參,加生芪12g,防風6g; 口干去半夏,加麥冬10g; 咳痰黃粘,去生姜、半夏,加竹茹、枳實各8g。 本方能和解表里,調和營衛,解肌發表,主治流感,經治多例,一般服2~3劑而愈。 19. 復方退熱清暑飲 配方及用法:香薷、滑石各10g,生石膏25g,金銀花15g,連翹、板藍根各12g,薄荷6g,甘草3g。 上藥共為粗末,裝入速析紙袋,每袋8g,用開水浸泡15~20分鐘,可攪拌2~3次,每隔2~3小時服藥1次,晝夜頻服,每日平均服藥6~8次。 20. 感冒靈 配方及用法:桂枝、白芍、紫蘇葉各10g,山豆根、桔梗、防風各12g,沙參、板藍根、連翹各158、甘草5g。 日1劑水煎服。1~3天為1療程。 加減: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者減去板藍根、連翹劑量,加羌活10g,干姜6g; 兼氣血虛弱者,加黃芪12g,大棗4枚,高熱汗出、咽喉疼痛者,加銀花18g,黃芩10g; 兼咳嗽、氣喘、痰盛者,加杏仁、白前、浙貝各10g。 本方主治流感, 二、外治方1. 一貼靈:麻黃、香薷各15g,板藍根、公英各10g,桔梗12g。 上藥共為細粉備用成人一般用3.5g,小兒用1g,將藥粉填入臍中,用膠布貼數固定。 2. 涂鼻膏:地榆提取物10g,大蒜泥10g,食醋精10ml,冰片4g,薄荷2g。 上藥加羊毛脂、凡士林、香料等制成藥膏涂于鼻腔,對感冒防治有一定作用。 3. 銀翹外敷方:銀花、連翹各4.5~9g,山梔、黃芩、豆豉各4.5~6g,荊芥3~6g,薄荷1.5~3g,鉤藤4~9g,甘草1.5~3g,牛蒡于(?似為"子")、板藍根各3~6g,馬勃2.5~4.5g。 若心煩口渴可加天花粉、竹葉各3~4.5g,石膏10~20g。 上藥共為細末,分成兩包,每包藥末用一只雞蛋清拌入,加少量白蜜、生姜(搗爛),另用蘆根合大棗適量同煎滾湯,調和上藥成餅外敷神闕穴包扎固定,12小時后更換第2包藥。 4. 雄黃3g,貫眾9~15g,蘇葉9g。 上藥共研細末,用香油適量調和,可取少許涂抹鼻孔,可預防流行性感冒。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健康、中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