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國慶前夕,毛主席親自提了一個名字:“顧貴山,找找他。”但問題是,沒人知道這個人去哪了。檔案上寫著他是紅軍團長,可有關他的信息像斷了線的風箏,消失得干干凈凈,組織查遍了軍委、農業部、商業廳,最后找到的線索,竟是河南林縣一個看牲口的“老馬夫”。 顧貴山這人年輕時是條漢子,家境不好,命硬脾氣更硬,1928年參加共產黨,第二年就加入了紅軍,他在紅軍里升得快,帶兵兇,打仗狠,做事不含糊,后來當上紅一團團長,那時才三十歲出頭。 長征時,紅軍被敵人圍得死死的,他帶著人一頭沖出去,突圍成功,硬是從金沙江邊殺出一條血路,那年,他救過一個彝族頭人的女兒,還幫部隊和藏族百姓講和,不打不鬧,靠的是腦子也靠膽子。 夾金山最冷,雪大路滑,許多戰士凍得連槍都拿不住,他第一個爬上去,用繩子綁著腰往上拉人,后頭部隊全靠著這條路過山,毛主席知道后,說了句:“紅一團爭氣,有顧貴山才有這條命路。”那時沒人不佩服他。 到抗日戰爭時,他在平型關帶兵打仗,和日軍干上了,那場仗打得兇,鬼子扔了毒氣彈,他中毒失明,渾身骨頭斷了好幾根,搶救回來后,送到115師衛生所,前線是上不去了,他就留在后方當個救護員,幫別人治傷,醫生說他能活下來都不容易,別說繼續帶兵。 新中國成立那年,他回了北京,組織想安排個輕松點的工作,農業部、商業廳都列了名單要他,他都推了。 他說:“我文化水平低,身體不好,干不了事。”后來干脆辭了職,拉著老婆王海秀去了河南林縣,他沒說自己以前干啥,只說自己養過馬,給首長牽過韁繩。 下園村沒幾個人知道他是誰,他在村里干活、種地、看牲口,穿的都是最舊的衣服,說話也改了口音,村里人都叫他“老顧”,有人問他過去干嘛的,他只笑笑:“我給人牽過馬。”誰都沒當回事。 他看病不要錢,牲口病了誰家都找他,牛瘟馬癱都能治,慢慢的,村里人對他敬著,不是因為官職,而是覺得他靠譜。 1958年,村里辦食堂,他主動去當炊事員,每天扛米下鍋做飯,誰家多誰家少他記得清清楚楚。 后來村支部看他人實在、干活利索,讓他當副書記,他沒多說什么,拉起褲腿就去帶人挖水渠,村里靠著那年打下的渠,旱災時才保住了莊稼。 就這么過了八年,沒人提過他的過去,連鄉里干部都當他就是個有點文化的老農。 1959年,毛主席在北京籌備國慶十周年閱兵儀式,忽然提起顧貴山,說:“這個人得找回來,他當年是紅一團的。”這一下可難倒了組織。 軍委、農業部都查了,連當年跟他一起的老戰友也沒見他蹤影,有人說他犧牲了,有人說下落不明。 中央派人去了河南,找到林縣,但當地干部一頭霧水,說縣里根本沒有叫顧貴山的老干部。 快要放棄的時候,有村民聽廣播時聽見名字,說:“我們村有個獸醫姓顧,平時不說自己以前干過什么。”這才有人往下園村跑。 那天,縣里干部楊貴帶人去了下園村,他們一看,“馬夫”顧貴山年紀對得上,身子板雖然老了,但說起紅軍那點事頭頭是道。 開始他死活不認,說自己就是給牲口看病的,沒當過什么團長,一直到工作人員說是毛主席點的名,他才嘆了口氣,說:“我就是顧貴山。” 組織給他做了身新中山裝,拉他進城,坐火車進了北京,毛主席見到他,兩人握手那一刻,旁人都紅了眼眶。毛主席說:“你們紅一團,當年從夾金山那條命路走出來,打下了后來的江山。” 他沒哭,也沒笑,只是低頭說:“那個時候,我當兵是應該的,現在好了,還是年輕人去干吧。” 組織想調他到河南省軍區,當司令員。 他擺擺手,說:“我干不了,你們找能干的年輕人吧。”回村那天,村里老小都去接他,可他還是穿那身舊布衣,第二天他又去田里鋤地,說自己哪都不去。 他在村里一住又是二十多年,沒給自己留一丁點名聲,去世那年,1986年,他留了遺囑:不立碑、不寫字,子女不許找組織提要求,家里人照著做了,埋在了村口的地頭,就一塊青石,沒人知道底下是誰。 后來,《人民日報》登了他的事,說他是“淡泊名利的無名英雄”,可村里人還是習慣喊他“老顧”。對他們來說,顧貴山不是將軍,是那個愿意半夜跑幾公里給牲口看病、不收一分錢的馬夫。 這個人,真有點像個謎,他從來不說自己做過什么大事,不講戰功,不談過去。 他把一段槍林彈雨的歷史,悄悄裝進了舊衣兜里,就像那些老兵常說的:“國家現在好了,我該歇歇了。”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社.(2009).《共和國記憶:老紅軍顧貴山的八年隱姓生涯》.《人民日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