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胡琴樣子怪怪的,用紫羅漢(竹子的一種)制成,非常少見。1913年梅蘭芳第一次出科,他帶藝入科到喜連成的時候,在科班里吊嗓的琴師是陳湘林。這把怪怪的琴就是陳湘林留下來的。”3月7日,上海京劇琴票樓莊東在國家大劇院,為來自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大學的63名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京劇歷史課。2月15日至3月15日,在國家大劇院藝術沙龍展廳舉辦的“珍琴流芳——傳世京胡擷萃”展覽,共展出京胡逾50把,其中數把京胡流傳于世百余年。 南方琴票京城首秀 “先賢老琴”、“特材制琴”、“慈嚴遺琴”和“紀念版琴”4個部分愈發豐富了京胡的多樣性。各路遺珍、南北名鋪,他們所使用與制作的京胡在形態和工藝上各有特色,反映出傳統樂器手藝人不落窠臼的創作理念。民國無名氏老琴的12陽棱黃楊弦軫上,每一棱中都含有纖細陰刻槽線,樣式極為罕見;煙槍竹桿琴,以一支少數民族煙民常用的竹質煙槍桿制作而成,造型別具一格;由兩位制作師跨越20年完成的一對南北雙琴,更是因其意韻悠長而極具紀念價值。國家大劇院負責人表示:“直觀京胡滄桑的外表,就可領會到這一把把輕巧的絲竹樂器所承載的京劇精神。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引領更多的觀眾感受絲竹雅樂的神韻與風骨,領略民族器樂的傳承與新生。” “作為南方琴票,能夠來到北京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琴屆京胡首秀,我很自豪。北京、天津、上海隱士高手很多,我的藏品不一定是最好,但希望以此拋磚引玉,呼吁琴屆關注國粹京劇,重視傳統文化。”樓莊東說。自京劇誕生到成為國粹的悠悠200年間,多少京劇表演大師與京劇藝術交互成長。梅雨田、孫佐臣、徐蘭沅等京胡琴師曾為譚鑫培、梅蘭芳等一代京劇名家操琴,不僅出色地烘托了藝術家們的表演,也為京劇音樂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京胡的發展見證了整個京劇的歷史進程。 刨根問底的枯燥與快樂 “喜歡拉琴與研究琴、欣賞琴、探索琴文化是兩回事。”樓莊東表示,如今,琴屆注重京胡的制作、演奏,但在理論方面缺乏系統研究,對傳統文化自信不足。對胡琴文化刨根問底的過程非常枯燥,只有對京劇、京胡絕對的熱愛才能在疑問一個個被揭開,歷史一點點被梳理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快樂。樓莊東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尋師訪友,搜尋與京胡關聯的奇文逸事、藝壇掌故,力求還原京胡及琴師在京劇發展中的所有細節,經年累月,終于在2011年完成51萬字的專著《中國京胡與琴師》。書中有名有姓的琴師600多人,配有近400幅照片,梅葆玖、尚長榮、譚元壽、姜鳳山、吳炳璋等名家為書題詞。李慕良患病期間,得悉作者有心為京劇琴師寫書,特囑咐弟子題寫“琴韻心聲”贊語,肯定其“為京劇著書、替琴師立傳”的創舉。 “上乘的材質,精良的制作,擁有至少一個甲子的滄桑,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成就一把好琴。”樓莊東注重京胡的品相材質、地域風格、來龍去脈。“京胡的琴桿、琴筒都是竹子制作,自然生長的竹子不能像木材那樣取料,沒有兩把京胡是一樣的,因此每一把京胡都獨一無二。京胡背后蘊藏的故事,會讓人對它肅然起敬。” 文 | 盧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