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的孩子總是被打怎么辦,他也不知道還手,只知道哭,該不該教給孩子打回去? 很多家長遇到自己孩子被打的問題都會很焦慮,一方面擔心孩子吃虧,一方面又“恨鐵不成鋼”,憤怒于孩子不懂得還手。 其實,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先等待一下看看孩子的反應,不要急于去干預。如果孩子表現的無所謂,就順其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也許對方的行為還沒有觸及孩子的底線,那么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然后,我們密切的觀察,觀察孩子情緒和行為反應就可以了。 那什么時候我們就必須要干預了呢? 1、孩子可能會受傷的情況。我們之前講到過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破壞環境的事情就是界限,是必須要干預的。 2、你能夠感覺到孩子是有激烈情緒的。他很痛苦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或者孩子哭著找你來幫忙,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去幫他。 3、孩子可能在被打的當下沒有把情緒表露出來,可是回到家里邊,他就會去發脾氣,打家里人,這也許跟孩子在外邊被別人打這件事是相關的,這時候也需要我們進行干預。 怎樣干預呢?下面幾個方面是家長們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被欺負的標簽。 心理暗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有的時候我們可能用語言說出來,他是個被欺負的孩子,人家又欺負你了。有的時候我們甚至在語言上并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心里會有一種“這個孩子怎么這么沒用、總是被欺負”的感覺,這種暗示也會傳遞給孩子,即使你并沒說出“被欺負”這三個字。 如果你總是這樣認為的話,那么你就相當于給孩子定了性,他就是弱勢的。而這種感受傳遞給孩子之后,孩子也會感覺到自己是弱勢的。如果他給自己也定了性的話,那就意味著,這個孩子在遇到各種強勢的情況時,就會很容易焦慮,很容易選擇逃避。 第二,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先天氣質類型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情緒很容易激動,有的孩子呢,只要沒有突破他的底線,他都會比較平和。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你要教給他的不是怎么去爭,那樣的話,只能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從而傷害到孩子,因為我們誰都不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天性。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去教會孩子怎樣保護好自己,這個是最基本的,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反擊。 第三,我們要先觀察孩子的處理方式。 平時陪伴孩子時,我們會有很多機會去觀察他,觀察孩子怎樣與小朋友互動,觀察孩子在被打了以后會怎樣回應,他自己是怎樣解決的。 有的孩子可能會選擇躲開,有的孩子會選擇大吼,有的孩子可能會選擇打回去,有時候如果我們成人介入的過早的話,反倒是剝奪了孩子體驗和嘗試的機會。 不管孩子的回應方式是否正確,那都是他們當下最想去嘗試的方式,很多人際交往的經驗都是從一次次嘗試和體驗中獲得的,即使這個嘗試可能不夠正確,不夠完美,也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就像前面我們提到,當孩子請你幫忙,或者有激烈痛苦的情緒的時候,你再選擇幫他也不遲。 第四,我們還要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你與其擔心孩子有沒有保護自己的心,不如教給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 我們需要教給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技能,你不需要總是強調他不可以打人,也不需要強調他要反擊,你只需要去教給他一個自我保護的技能就ok了。 自我保護的技能 1、教會孩子大聲地說“不”。 我們可以教給我們的孩子學會大聲的說“不”,或者是“不可以”,“不”這個詞對孩子來說是很熟悉的,因為他們每天都跟我們說“不”。所以很多打人的幼童在聽到對方大聲的回應“不”以后,都會選擇停手或者是走開。 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錯,我們還可以交給他說一些更復雜的話,比如說我不喜歡你這樣,你不可以打我,等等,把需要和感受都可以表達出來。 有些孩子還很小,還不能用語言表達,那么你可能需要去幫他,比如說,告訴對方,他不喜歡你這樣,不可以打他。要注意的是,你要教給孩子的不是去斥責那個孩子,也不是因為不好意思就逃避這件事情,而是用尊重的方式去表達“不”,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溫和堅定的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這個堅定。 2、在游戲中鍛煉孩子的躲閃能力。 你可以和孩子玩打和躲的游戲,當他發現爸爸媽媽打的時候,我可以躲得很好,那么,當別人動手打他的時候,他也會去閃躲。當然了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學跆拳道、散打就更好了。但你要知道啊,你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去打別人,去爭搶,而是可以保護自己的同時強身健體。這個定位一定要擺正。 最后,我想要強調的是,比起我們應對孩子被打的方法,我們作為家長的心態更為重要。我們很多家長總是覺得我的孩子千萬不可以吃虧,他要爭得過別人,其實是家長自己覺得自己在爭的時候很無力,從而投射給了孩子。 我們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和體驗,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