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個藥點,每天進步一點~ 塔拉妥單抗 NO. 408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款新藥 IMDELLTRA(通用名:tarlatamab,塔拉妥單抗)是一種針對小細胞肺癌(SCLC)全新機制的雙特異性T細胞連接器類藥物,由安進公司開發并于2025年獲得FDA加速批準。小細胞肺癌具有進展迅速、易復發、缺乏靶向治療手段等特點,長期以來治療手段極為有限。IMDELLTRA通過同時結合腫瘤細胞表面的DLL3和T細胞表面的CD3,促進免疫突觸形成并誘導T細胞介導的腫瘤殺傷,為晚期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 IMDELLTRA(tarlatamab,塔拉妥單抗) 1.結構特點: 本品為為一種人源化雙特異性單克隆抗體,通過重組DNA技術制得,呈無色至淡黃色澄清液體注射劑,一般以凍干粉針或預充式注射液形式儲存。屬于BiTE(雙特異性T細胞連接器)分子,一端特異結合腫瘤細胞表面高表達的DLL3(Delta-like ligand 3),另一端結合T細胞表面的CD3ε鏈,可橋接兩種細胞,促進T細胞免疫突觸形成并誘導腫瘤細胞裂解。 2.合成機理及代謝: 通過重組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系統(如CHO細胞)表達獲得,經純化后制備成制劑。藥物主要通過靶向介導作用發揮效應,無小分子藥物代謝過程,其體內清除依賴于免疫系統對抗體的識別與吞噬。根據臨床研究數據,其血清半衰期約為5天左右。 3.作用特點: IMDELLTRA為新型免疫靶向藥物,用于治療DLL3陽性的小細胞肺癌。其通過介導T細胞與腫瘤細胞結合,誘導T細胞活化和腫瘤細胞裂解,屬于非傳統的免疫治療路徑。適用于既往接受過含鉑方案治療的復發性SCLC患者,具有客觀緩解率高、生存期延長等優勢。主要不良反應為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需密切監測。已被FDA列為突破性療法并于2025年加速批準上市。 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肺癌中最具侵襲性的一種亞型,占所有肺癌的比例約為13%至15%。它以起病隱匿、進展迅速、對初始化療敏感但極易復發為主要特點,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療手段。盡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但對于多數復發或難治性患者而言,治療選擇依然有限,生存率提升緩慢。在過去十年間,DLL3(Delta-like ligand 3)逐漸引起研究者關注。DLL3是Notch信號通路中的抑制性配體,在正常成人組織中幾乎不表達,但在大多數小細胞肺癌細胞中高度表達。這一特性使DLL3成為理想的腫瘤特異性治療靶點。然而最初針對該靶點開發的抗體偶聯藥物(ADC),例如Rovalpituzumab tesirine(Rova-T),由于毒性大、療效有限而宣告失敗,這一度讓DLL3靶點在業內飽受質疑。 真正打破僵局的是來自安進公司(Amgen)的一種新型雙特異性抗體藥物——tarlatamab,商品名IMDELLTRA。它基于BiTE(雙特異性T細胞連接器)平臺技術設計,一端能夠結合SCLC細胞表面的DLL3分子,另一端則與T細胞上的CD3受體結合,從而將T細胞“引導”至腫瘤細胞周圍,實現定點激活并介導細胞毒性反應。這一策略不同于傳統ADC,不依賴細胞毒載藥,而是通過自身免疫系統的調動直接發揮作用,從源頭上規避了前代產品的致命問題。在早期的I期臨床研究(DeLLphi-300)中,tarlatamab在既往接受過多線治療的SCLC患者中展現出令人鼓舞的療效:客觀緩解率(ORR)達到23%,部分患者緩解持續超過一年,且整體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應為輕中度的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這些結果為其后續發展奠定了臨床基礎。更具決定性意義的是2024年啟動的注冊性研究DeLLphi-301。該研究納入了既往接受鉑類方案治療后出現復發的SCLC患者,數據顯示tarlatamab在這類患者中達到約40%的客觀緩解率,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4.9個月,中位總生存期(OS)可達14.3個月,優于目前臨床常規使用的二線藥物。這一研究結果被認為具有改變現有治療格局的潛力。 基于上述數據,美國FDA于2025年4月正式批準tarlatamab上市,商品名定為IMDELLTRA,適用于DLL3陽性復發性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這是全球首個獲批的DLL3×CD3 BiTE藥物,也標志著DLL3這一靶點從失敗到成功的逆轉。值得一提的是,IMDELLTRA的成功也歸功于生物技術平臺的進化。傳統ADC對毒性控制的不足在此類高表達靶點上成為瓶頸,而BiTE技術則提供了一個高效、安全的替代路徑。此外,與Rova-T相比,tarlatamab的設計更注重腫瘤免疫微環境調節,其免疫介導機制為SCLC等“冷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IMDELLTRA正在進一步探索與其他免疫療法(如PD-1/PD-L1抑制劑)或化療藥物的聯合使用前景,同時也開始在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母細胞瘤等其他DLL3陽性腫瘤中開展探索性研究。IMDELLTRA的研發路徑是近年來肺癌藥物開發領域中少有的“失敗后重生”典范。它不僅填補了小細胞肺癌在復發治療領域的空白,也重新點燃了人們對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臨床信心。DLL3這個曾經被認為“不可成藥”的靶點,正在被重新定義。 ![]() IMDELLTRA是一種由安進公司開發的人源化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分子結構基于BiTE(Bispecific T-cell Engager)平臺設計,屬于重組蛋白類藥物。其分子一端可特異性識別腫瘤細胞膜表面表達的DLL3(Delta-like ligand 3),另一端則靶向T細胞表面CD3ε亞基,從而在細胞間形成橋接作用,介導T細胞對DLL3陽性腫瘤細胞的直接殺傷。該藥物為無色或淡黃色澄清液體,通常以凍干粉形式供應,需經溶解后注射使用。該結構不含傳統小分子骨架,不能通過口服吸收。 IMDELLTRA是一種新型靶向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的小細胞肺癌(SCLC),尤其針對腫瘤中高表達DLL3的患者人群。其作用機制依賴于雙特異性結合:一方面識別腫瘤表面DLL3抗原,另一方面招募并激活T細胞,通過形成免疫突觸促進T細胞釋放穿孔素與顆粒酶,從而誘導腫瘤細胞裂解。該藥物不依賴于細胞毒載藥或抗體內吞轉化,完全通過免疫細胞參與實現腫瘤清除。研究顯示,其在既往接受鉑類化療后復發的SCLC患者中可達到約40%的客觀緩解率,部分緩解可維持超過12個月。 目前IMDELLTRA以注射用凍干制劑形式上市,每瓶含有固定劑量的tarlatamab蛋白,需使用配套溶劑進行稀釋。推薦劑量及給藥周期依據患者體重及耐受情況調整,通常為每兩周一次靜脈滴注,首劑需住院監測以觀察細胞因子釋放反應。尚無口服、透皮或吸入劑型。 作為蛋白類生物制劑,IMDELLTRA需經靜脈滴注給藥,不具備口服生物利用度。其體內代謝主要通過網狀內皮系統的抗體清除路徑完成,肝腎代謝參與較少,不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小分子代謝產物。根據臨床研究,其血漿半衰期約為5~7天,達到穩態需數次給藥。藥物體內分布主要限于血管及淋巴系統,不通過血腦屏障,不建議用于中樞轉移瘤的初始治療。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發熱、乏力、寒戰、頭痛、低血壓等,部分患者出現一過性肝酶升高或中性粒細胞減少。多數CRS為輕中度,發生在首劑給藥后24小時內,需行前處理及監護。嚴重CRS或免疫相關毒性需暫停或終止治療。禁用于對本品蛋白成分過敏者;伴有嚴重活動性感染、自身免疫病失代償期、器官功能不全及不能耐受免疫活化的患者慎用。 IMDELLTRA主要適用于治療復發性小細胞肺癌(SCLC),特別是既往接受含鉑方案治療、腫瘤表達DLL3的患者。在2025年獲美國FDA加速批準上市,成為首個應用于DLL3陽性SCLC患者的雙特異性T細胞連接器類藥物。目前也在神經內分泌腫瘤(NET)等其他實體瘤中開展擴展性臨床研究。臨床使用中建議進行DLL3表達水平檢測,以優化人群選擇。 目前尚無與其他藥物明顯相互作用的系統研究。但考慮其免疫活性機制,合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可能干擾其效應發揮;與其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單抗)合用需嚴密監控免疫毒性疊加風險。尚不推薦與細胞毒化療藥物聯合使用,除非在臨床試驗框架下開展。 參考文獻 [1]Michael J Giffin, et al. AMG 757, a Half-Life Extended, DLL3-Targeted Bispecific T-Cell Engager, Shows High Potency and Sensitivity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Small-Cell Lung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21 Mar 1;27(5):1526-1537. 以上為IMDELLTRA(tarlatamab,塔拉妥單抗)的相關內容,您的支持是小藥更新的最大動力!咱們明天繼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