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個經驗貼,聊點干貨。 昨天,和大家說起這兩年的大學畢業生如果想教藝考,一方面心態上要三思而后行,認真做好評估,另外,幾大播音藝考科目里,如果從業者在即興口語部分有自己的授課專長,將會在應聘和實踐環節中展現更大競爭力。 那我們今天就專門花點篇幅,從我自身出發,談一談在我看來一個職場新人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教授即興口語課程,以及如何大致規劃自己在這個崗位的成長路徑。 不知該說幸運還是不幸,從十五年前入行伊始,我就未曾逃離過即評這門課。不敢說資深,更不敢遑論知名,但如果自述是教即評的一員老兵,我想,這個應不過分。在此基礎上,給95或00后的畢業生同學們給出一些職業發展經驗和建議,當不算逾矩之舉。 我們先來解答第一個問題:“我適不適合教即評?” 我覺得答案至少需要包含對這樣幾個方面的自我評價。 首先,你需要是一個喜歡說話、熱愛表達的人,這里的“說話”和“表達”可以是主動的也可以是被動的。即,你可以是因為外向樂天的性格使然,從小喜歡與人溝通,談天說地;但也可以單純只是因為讀了播音專業,職業要求讓你不得不去與人交流。概括來說,就是與陌生人保持高頻且熱烈的語言交流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你覺得不適。 為什么?因為這是我認為作為即興口語教學者必須要具備的內在驅動力,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心理前置條件。說白了,如果大量說話這件事本身就讓你覺得心生厭惡并感覺極易疲憊,那么勉強嘗試估計也難有結果。更何況,評述課堂里的語言組織不是瞎說亂說,還要依靠邏輯思維實時性地穿針引線,綜合來看,對課程引領者自身的表達欲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同時我覺得,這也是這門課程相較于新聞播讀、文學朗誦科目對教師要求所呈現的最大不同之一。 我們再看看操作層面。 有一點認知我可能和一些人不同。某些教培人可能持有這種看法:老師可以是學科的專家,但不用是實踐的高手,能把課教好就行。但對于傳媒學科,這一觀點我不贊同。廣播電視專業有著極強的實踐性,它的本源是面向大眾的傳播范式,就像是,唯有親歷過新聞生產的全流程方才明了移動傳播時代的新聞線索如何跟蹤,才會知曉群言時代新聞評論的尺度如何把握。 因此,想要在糊口之余,還要能站定,甚至有自己的個性化發展,把這門課上得精彩,我會希望這員準即評新兵能夠或多或少有一些媒體的一線實踐經歷,并能做到拿到任意一道統考or校考評述題,題目讀完,觀點句已躍然腦中,再經過十來秒鐘的快速整理,能以基本流暢的語言,完成最少三分鐘的評述表達。其中,觀點合理、內容詳實,言之有物且言之有理。 具備以上條件的職業選擇,起碼是不貿然的。或者用當下時髦的語言來說,是“短期內不會后悔的”——你的心理條件+專業水平既能完成教師授課的常規動作,再有實踐能力的加持,更能讓你在這個爭分奪秒的課堂里以信服人、樹立教師威信。 職業之路無非兩步,先是“能干”再是“干好”。經歷了最初兩三年的入職適應期,職業發展的陣痛期也將如約而至(如果你還沒有轉行的話)。別人我不清楚,不如就現身說法說說我自己的經驗吧。 這個階段,我們一定繞不過去的,就是實現自我提升。途徑包括但不限于學歷和思想。 經過了數年的職場歷練,我們對于自身能力在本行業的優劣勢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帶著這些問題重新回到學校,用按圖索驥的心理去逐一找到答案,在此之余,還能給人生的未來帶來更多種的可能。我始終覺得,不論是讀什么層次什么專業,只要保持著不斷學習和提升的態勢,我們的心態就始終年輕。 第二點是拓寬思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進入職業倦怠期,而藝考培訓的市場化特征又加劇了這點的形成。你看,幾乎完全一樣的內容,要在不同的班級每周重復四五六七八次,第二年再來一次,想想都頭疼。想要偷懶,太簡單了,照本宣科念PPT即可,專職教師可以用“反正我已經完成工作量了”來寬慰自己,兼職教師呢,更簡單,拿錢走人就是,學生反饋也好教學質量也罷,跟我毛關系沒有,大不了換一家。 由此可見,想要結束職業發展瓶頸期,必須要先邁出舒適圈,起碼要做到:1、即評的理論講授或許相對穩定,但至少保證課堂示例材料的常講常新;2、光有因材施教還不夠,還要不斷提升課堂反饋的優先級,跟蹤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消化理解程度,動態調整學生的當前學習目標,有的放矢;3、教師自身要有新聞閱讀習慣,了解時下主流的評論語體,讓自己的這桶水始終充盈。 兩天時間用兩篇文章和大家聊了聊評述教師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主觀內容居多,里面肯定也有不少略失偏頗的個性化看法,希望讀者們見諒、海涵。 說一千道一萬,不管是以我母親為代表的50后常說的“騎驢找馬”,還是我一路以來被教導的“先就業再擇業”,亦或是千禧一代所奉行的“愛一行才能干一行”,人生總是充滿著大大小小各種選擇,躊躇、焦慮、惶恐...做出final decision之前的各種心態都是正常的,只是,一旦做出了決定,就請一定正視它、珍視它,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你即將步入的這個課堂,你將面對的幾十上百個年輕人的未來負責。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