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覺醒來,心中總有無限未知和新奇,在酒店吃早餐并不能馬上拉近與此地的距離,而去吃一頓當地的早點,就好像一下子融到了這個城市里。也許就是一個很小的店面,也許那些吃的東西的名字以前都未曾聽說過,但那種伴著方言的味道,卻能讓人感到無比親切和溫暖。 今年五月初為期四天的徐州之旅,不但飽覽了“兩漢之源”的風采,參觀了漢墓、漢畫像石和漢兵馬俑這“漢代三絕”,“穿越”了一回大漢(旅拍),更是好好地享受了一把徐州美食。 到達徐州,中午下火車入住后,先去吃個午飯,這第一頓飯就被震撼了。這是99元雙人餐,一條蒜爆鯉魚、一鍋地鍋小公雞,四格碟小涼菜里海蜇、豬耳朵都是橫菜,不管葷菜素菜所有菜都量大且好吃,其貌不揚的蘿卜羹最令人懷念,蘿卜清甜,花生碎特香。感覺這雙人餐四五個人吃合適。 雖然這頓不是早餐,但它讓我們對徐州的早點更翹首以盼了。 這是黃河西村農貿市場旁邊的一家普通早點鋪子,周圍是早市,熱鬧非凡,隔壁就是排大長隊買包子的。這家不排大隊,但座位也都一直滿著。 看這店名,那一定得來碗綠豆面呀!另外再來碗泡餅。湯頭都是羊骨頭湯,里面單加羊肉,12元一兩,加多少自己定,湯和肉一點兒都沒有膻味兒,湯鮮美、肉也很軟爛。吃的時候自己加點桌上的辣子,里面應該有羊油,但不膻反而提香。以前沒有吃過鮮綠豆面,綠豆面吃起來沒有白面那么光溜,但口感也很勁道,現點現煮的,受到隊友高度贊揚。泡餅的餅不是我想的是烙餅,而是北京鹵煮里面的那種死面餅切成小條,除了餅里面還加了粉兒,口感豐富,也很不錯。 徐州的大街上米線店特別多,沒有想到米線是徐州的特色小吃。徐州米線起源于明清時期,是徐州人融合南北飲食基因的創造,也有說法認為其起源于漢代。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傳承,逐漸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徐州米線在制作時會在稻米中加入淀粉,制成的米線微黃且筋道。再以大骨湯、雞湯等為湯底,搭配肉醬、辣椒油、榨菜等多種佐料,形成了“咸鮮濃烈”的獨特味覺風格。來碗熱米線,市井煙火氣爆滿。徐州人將吃米線稱為“喝米線”,這種獨特的說法也體現出當地的飲食文化特色。沓(tà)烙饃,是徐州著名的小吃,也是我從沒聽說過的食物。烙饃作為一種徐州特有的面食,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它既不同于北方的單餅,也不同于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餅。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因劉邦的軍隊紀律嚴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擁戴。為了能讓行軍途中劉邦的軍隊吃上一頓飽飯,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發明了一種既簡捷快速又方便實惠的面食——烙饃。如果再炒上一盤辣椒炒雞蛋,用烙饃卷著吃,更是妙不可言。烙饃還可以卷羊肉串、卷狗肉、卷把子肉,幾乎各種菜都可以卷。
烙饃是一個薄薄的餅,而“沓”,有堆疊的意思,是指對這餅的再加工吧。可以二饃一蛋(七元)、二饃二蛋(九元)、三饃一蛋(九元)、三饃二蛋(十元),里面還可以加肉醬、醬牛肉、肥腸、各種腸兒、炸蛋、鹵雞腿等,加的越多越厚實越過癮。把烙饃再放在餅鐺上烙一次,刷上醬料、打上雞蛋、加入選料,然后折疊成一個“小房子”。我們只選了最簡版的,感覺有些像是吃煎餅。 (饣它)湯是流行于江蘇徐州的早餐名點,初來乍到還真不知這是個啥字?原來這就是“啥”字,發音sha“啥”。關于(饣它)湯的得名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乾隆皇帝南巡經過徐州時品嘗過此湯后,嘖嘖稱贊,問賣湯者:“這是啥湯?”賣湯者機智的回答:“皇上說得對,這就是(啥)湯。”事后乾隆封其為“天下第一羹”。后文和“辣湯”比較時咱再說它里面都有啥。有意思的是,在點單時你要說要不要加雞蛋,一只蛋一元錢,如果加,要幾個蛋收銀員就會給你發幾個生雞蛋,你再拿著生雞蛋去排隊取湯。輪到你時,你上交生雞蛋,人家把生雞蛋在碗中打散,再往碗里蒯一勺像是發小芽的綠豆或是麥芽的東西,然后從大桶里盛上一大勺又熱又黏糊的湯把雞蛋沏開,一碗(饣它)湯就成了。一早兒,把水煎包淹死在(饣它)湯里還是挺不錯的。傳說這湯起源于彭祖的“雉羹”,以雞湯為基礎,伴以麥片、面筋、胡椒粉、海帶等原料,味鮮香辣,口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彭祖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是黃帝的第八代孫。帝堯時,彭祖因進獻雉羹(野雞湯),被堯封于彭城(今徐州)。彭祖善于調制雉羹,他的“雉羹之道”逐步發展成為“烹飪之道”,彭祖也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原來知道“八股文”,但“八股油條”還是第一次聽說,其實就是八根面捏在一起炸的,這不就是用油條拼接成油餅了嘛。用油條配(饣它)湯也不錯。“兩來風”始創于1912年,最初因顧客題寫“客從兩面來,顧主風踴至”而得名,是徐州的中華老字號,以辣湯聞名,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辣湯和(饣它)湯看著都差不多,它們有什么區別呢?辣湯起源于北宋,當時黃河泛濫,徐州人捕獲鱔魚輔以佐料煮湯,形成辣湯雛形。(饣它)湯前面說過,是傳說起源于彭祖所做的“雉羹”,后經乾隆皇帝賜名,歷史更為悠久;辣湯以大骨、蹄髈、鱔魚絲、母雞為主要湯底原料,輔料有面筋、黑胡椒、姜、雞蛋花等。( 饣它)湯是以整雞、圓骨和大麥為主要原料,添加蔥、姜、五香粉、鹽、面粉等,還會加入幾十味中草藥;辣湯以辣味為主,胡椒味濃郁,辣而不燥,湯味鮮美醇厚,口感相對較重。( 饣它)湯口味相對清淡,以鮮香為主,帶有胡椒的微辣,口感醇厚柔和;辣湯因加入大量黑胡椒等調料,煮出來顏色發黑,呈灰色。( 饣它)湯一般呈淡醬色或乳白色;辣湯通常搭配油條、油餅、煎包、鍋貼等,也可澆上徐州特有的萬通米醋,增加滋味。( 饣它)湯通常搭配油條、燒餅食用,還可打入雞蛋,使味道更為升華。兩來風的早點比較高檔,但制作和用料都比較考究,用餐環境也不錯。牛肉煎包58元一份,蝦蟹蒸餃半籠五個44元。烙饃馓子三塊錢一個,這外面卷馓子的就是烙饃原來的樣子,前面講的沓烙饃就是用這種薄餅再進行加工,弄得脆脆的。在徐州,不館啥店,賣啥湯,基本都是五元一碗。一湯一粥是家戶部山附近的網紅店,宣傳的是徐州老派早餐頭牌店,早餐可選擇種類挺多,也有(饣它)湯、煎包什么的,因為已經吃過了,就選了三種沒吃過的嘗嘗。薺菜糊子,看著不好看,黏黏糊糊的,吃著還行,里面有薺菜、豆腐、粉條、海帶絲,好象有花生碎的香,也有胡椒的辣。帝王豆粥和我想的不一樣,并不是粥的樣子,像是稠的豆漿,有一種糊味,不過看到飯館墻上貼著:掌柜說正宗的豆粥是焦香味的,這就是它的味道吧!豆腐盒子有些像鍋貼兒,豆腐餡料還是挺好吃的。這家店是旅拍時被推薦的,是攝影師小伙兒經常光顧的店。當地人認可準沒錯兒,看評價是徐州羊肉界天花板。點的拌羊肉、羊肉串、羊肉燴面、羊肉粉絲湯都不錯。推薦的羊眼沒敢點,一碗眼珠子瞪著我不敢吃呀!在徐州的街頭,總能看到寫著“蛙魚”,也不知道是吃“蛙”還是“魚”呢? 到大佬陳羊肉串吃徐州烤串,看到他家有蛙魚就點了一個,一份五元。原來不是蛙也不是魚,是和“撥魚兒”差不多啊! 蛙魚是流傳于徐州、宿遷、濟寧等地的地方小吃,是用山芋淀粉做的,淀粉糊從蒸屜洞眼流出來,落在冷開水中,冷卻后形似蝌蚪,故稱“蛙魚”,吃的時候加入蘿卜干、辣椒、陳醋等,酸、咸、香、辣,涼涼的,很爽口。 這家店的招牌上寫的就是“肉合瑪糊”,看這四個字還真不知道這是吃啥的。小飯館兒地方很小,十分簡陋,屋里椅子一般高的各式各樣的小桌子,人都坐在小馬扎上,門口排著長隊,大部分人都是打包回家吃的。一共三個工作人員,合作非常流暢:一位負責揪面團,加入餡料,再弄成餅的形狀放進油鍋里,一位盯著鍋里的肉合,肉合分加蛋和不加蛋的,如果加蛋就在出鍋前用手里的大夾子把肉合弄開一個口子,另外一名負責收拾、打包、收費的大哥就會抽空把生雞蛋打入肉合中。不加蛋的肉合三塊五,加蛋加一元錢,加蛋的特別好吃。這肉合一定趁熱吃,外皮是微焦且軟糯的,餡以粉條為主,雖然肉眼看不到肉,但應該是加了肉湯吧,反正有肉的味道,口感也很肉頭,加上雞蛋更是又肉又嫩又香,有點像雞蛋灌餅和河北的老虎的做法,雖是炸的,但吃著不很膩。瑪糊是三元一碗,稠乎乎的,是用水加上花生、黃豆、海帶、胡椒粉、豆皮、細粉等等熬煮的濃湯,看著不好看,喝著味道還不錯。我們還從旁邊一家買了一個菜煎餅。這里的菜煎餅是自己取菜,像吃麻辣燙似的拿個小盆兒,選什么菜都可以,給裝滿,有豆芽、綠葉菜、胡蘿卜絲、海帶、豆皮兒等等近二十種。然后店家用兩張烙好的煎餅把選好的所有菜倒在中間,加入調味料,然后用電餅鐺加熱,烙好的菜煎餅菜蔫了就不那么厚了,切好用紙袋分裝。這倒是能吃不少菜,但感覺沒有特別好吃。在徐州四天的早點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展現完了,你也知道,這絕不是一天吃一頓早點,而是一天吃一條街早點呀。 來徐州吃早點,價格感人,味道感動,還能長知識,并多認識了倆字兒。 【本號第788篇文章】
|